-

视野
  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后无法按时兑付而导致违约。融资渠道单一以及财政资金来源稳定性不足,使得地方国有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债券违约等问题,制约了国有企业进一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我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管网等基础设施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基础设施人均存量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20%~30%。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平台公司承担的政府公益性项目盈利水平不高,一些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甚至出现亏损。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具有盈利性的经济目标,需要找到兼顾市场性与公益性的方法。
  三是组织问题。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跨地区,且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需加强各方合作。当前,多种因素制约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比如利益分配不均衡、资源与环境成本承担不对等、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目标不一致、国家政策的变化、对深入合作的疑虑、对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定位不准确等。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是国有企业参与基建应当重视的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途径一:双向提升传统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党的二十大指出,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国有企业助力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是要推进重点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打通“血脉”,加强联通。国有企业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能源结构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提升网络效益。加大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医疗、教育、公共文化等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2023年1月5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出要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有企业要做好新基建产业链的投资者、研发者和建设者。积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与应用。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深度融合,用5G网络赋能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转型升级。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建设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途径二:灵活运用新政策和多种投融资模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国有企业要把握投资机遇,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是充分利用投资项目融资新政策新机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11月底,2022年全年64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完毕,项目开工率达近5年最高水平。各地积极协调加大重点项目融资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11月末,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万亿元,支持近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银行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增强,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3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国有企业要把握投资机遇,充分利用新政策机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模式。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有政府直接投资、特许经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资产证券化(REITs)等投融资模式。国有企业要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模式,探索投贷联动、股权融资等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