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读孙甘露《千里江山图》
悦读

  董碧莲
  牺牲一人而保全集体;众人赴死只为一人之生。
  这是《千里江山图》这部非典型谍战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两幕。同样是为了革命火种的传递,同样是需要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勇气,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无论哪一幕,都不是需要犹豫的选择题。今日的流血是为了明日的胜利,即使冰冷黑夜漫长无光,他们的眼中始终有坚定的希望——千里江山,星星之火,漫山遍野,可以燎原。
  合上书卷,脑海中还回放着结尾处主角视角里的影像:黄浦江上船火忽暗忽明,黑暗的岸边,注定牺牲的同志们含笑等待被捕;而东方,黎明已经初显,光明就在那里。
  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者孙甘露以截然不同的严肃文学笔触,描写了上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地下党组织,掩护中共重要领导人“浩瀚”同志前往延安的“千里江山图”行动。与印象里的“抗战神剧”不同,《千里江山图》开场,我党在上海的组织就已经遭到了敌人的渗透,而且渗透进来的还是隐蔽性很强的“王牌特工”。从第一章一位同志为了预告军警获悉了党组织秘密会议地点而自杀预警,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没有机械降神,没有天外飞仙,资深党员也会犯错,年轻党员也可能经不起考验。唯有最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冲破笼罩的恐怖。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读者早已知道特务是谁,但是书中人不知道,故事里的党组织不知道,一位接一位同志被出卖而牺牲,剩下的同志甚至陷入互相猜疑。延安派来的主角陈千里,也不是影视作品里全知全能的超人,他也有失误、也有误判,甚至还有心理创伤和悲剧初恋。但在关键时刻,他能调动起大家的信念,增强大家的意志,以破釜沉舟的勇气,险胜敌方,完成了使命。
  阅读这个过程,读者是揪心的。看着敌人一次次得逞,领先党组织设下陷阱,恨不得冲进书中大声疾呼;读者又是感动的,组织里的同志们,有老有少,有恋人有兄弟,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各种乡音,但总是能以统一的意志,执行组织的决定。无论是故事开始,无数牺牲的同志,还是结尾的时候,大家集体牺牲掩护,没有谁是犹豫彷徨的。他们的人生,也许原本会有普通的顺遂,也许能有奇妙的际遇,但是在某一刻,他们都决定终止。为了后代能享受到幸福,他们在做出决定时甘之如饴。
  我没有身处其中,只能凭想象来体会。书中的时间线是从腊八节到正月十五,短短的一个多月,辞旧迎新,同志们的生命竟然也停止在了新年里。有一幕是直觉很强的女同志凌汶以探病为由,带着过年的菜肴,去秘密据点和大家碰头——这个大家里,也有混入的特务卧底。同志们虽然吃着菜,似乎在过年,但心里都有不祥的悲凉——这个年,真的过得去吗?是的,读者看到这里,又是着急又是心疼,急的是书里的同志不知真相,心疼的是下一个牺牲也许就在第二页。
  小说的最后,以传记体的形式,告诉了读者结局——除了主角陈千里,所有在第一幕里参加集会的同志都牺牲了。这就是革命年代的常态:哪有那么多逃出生天,都是先辈们鲜血铺就的新中国。翻看最后一章大家的行动,书中的1932年,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17年,他们看不到了。
  我联想到有一年参观渣滓洞,展览馆里写着,重庆解放前三天,国民党反动派集体处决了关押的共产党员。我们作为历史的回顾者,知道他们有的倒在了黎明前,有的倒在了革命开始时,为他们惋惜,为先烈哀痛。但历史上的革命者们,哪怕知道明天就要胜利,但是今天必须牺牲,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
  小说最后是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里写道:什么时候你再去龙华吧,三四月见,桃花开时,上报恩塔,替我再看看龙华,看看上海。
  读到这里,读者的悲伤达到了顶点。革命者的生命结束在桃花盛开时,然而他们的希望,又绽放在无数个春天里。我们今天手捧书卷回顾历史,感动于先辈们的牺牲。我们要不忘初心,建设好新时代,方不负先烈的忘我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