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桃红
为什么一部动画电影能超过百亿元票房,登顶中国影史?为什么连《纽约时报》都惊呼“中国动画正在重塑全球电影格局”?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谈谈为什么我们最有理由说“文化自信”?因为今天的中国,正在用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加上硬核的科技实力,向世界宣告: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是怀旧,而是创造。
从“魔童”到“破局者”: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
有人说,中国动画只会“炒冷饭”?《哪吒2》用事实狠狠打他们的脸。电影里,三星堆的青铜兽面纹成了结界兽的盔甲,敦煌壁画的飞天姿态融入了混天绫的舞动,就连《庄子》中“浑沌凿七窍”的寓言,也被改编成混元珠分裂的哲学隐喻。这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文化基因解码,用当代语言重新编程。哪吒不再是那个“剔骨还父”的悲情符号,而是高喊“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的叛逆少年。导演饺子说得好:“妥协是容易的,但总有人要当那个‘不太聪明’的碰壁者。”这种精神,不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缩影吗?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从我们对传统的敬畏,更从我们对传统的超越。就连电影里的石矶娘娘,明明可以变美却偏要以“快乐大山”自居,还理直气壮:“美不美,我自己说了算。”这种底气,正是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生生不息的密码。
从“手工作坊”到“工业革命”:技术硬实力背后的软实力突围
有人说中国动画是“小儿科”?请看看这些数字:1438个特效镜头,每秒花掉18万元;自主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让蛟龙入海时每一滴水珠都带着书法笔意;全国138家动画公司联手,用“全流程工业化协作”打破“小作坊”魔咒。
这是用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当西方还在用“功夫熊猫”消费中国符号时,我们已用“乾坤引擎”把《山海经》神话变成赛博朋克美学。纽约时报广场的巨屏上,哪吒脚踏风火轮高喊“我想试试”,这不是炫技,而是中国标准向世界的宣示。更震撼的是,这场技术革命不是闭门造车。太乙真人被观众戏称为“秃头程序员”,哪吒的硬刺被看作“90后的伤痛勋章”——技术的尽头是人性,创新的内核是共情。正如人民网所言:“天马行空的幻想,终究要扎根现实主义的土壤。”
从“自说自话”到“全球共情”:文化出海的破冰船
当《哪吒2》在好莱坞中国剧院首映,当澳大利亚观众为“留得青山在”的台词鼓掌,当日本网友争论“申公豹是反派还是社畜”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票房奇迹,更是文明对话的破冰。
西方总爱用“文化猎奇”打量我们,但今天,我们给出另一种答案:龙宫设计融合青铜器与赛博机械,让古老传说有了未来感;万妖冲鼎的场面,既是《封神演义》的热血再现,也是“弱小者抗争”的普世寓言。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卑不亢,不模仿不迎合,用中国逻辑讲世界故事,用中国故事诠释我们期望的美好世界!就像导演说的:“哪吒的叛逆不是破坏,而是建设;不是否定,而是新生!”
从“票房奇迹”到“时代情绪”:为什么年轻人需要哪吒
为什么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60%?为什么一家三代挤在县城影院又哭又笑?因为这部电影戳中了中国人最深层的集体心理:小镇青年在“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路”里看到奋斗的自己;996打工人在申公豹“成见如山”的台词中照见职场困境;年轻父母从殷夫人“你是娘的儿”的拥抱里读懂爱的真谛……
当哪吒喊出“我想试试”,当敖丙选择“与兄弟并肩”,当石矶娘娘高呼“还剩一点点也是希望”,这些台词早已超越银幕,成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宣言。面对当下,我们奋斗、我们努力,年轻人不躺平、不抱怨、不等待,干就对了!
从哪吒身上看到了风火轮上的文明、混天绫里的气魄。文化自信是什么?是《哪吒之魔童闹海》超百亿票房证明:中国人既能造芯片,也能造神话,更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铁路建设凝聚着中国人的精神内涵。高铁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们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力量源泉。自信来自实干,奋斗创造未来,中国铁路让世界看到中国之奇迹,看到中国铁路之魅力。我们铁路人自信满满,有能力、有担当、有实力,做好铁路的事情,讲好铁路的故事,做出更加举世瞩目的成就。
最后共勉:“不知天高地厚?那就对了!因为年轻的中国,已经走到舞台中央!”今天,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必将彰显它的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