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品松
我出生在安徽北部的一个小村子,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火车很长很长,一下能拉很多很多人。尤其是我的邻居秦大爷,他经常这样对我讲,可我一次都没有见过。
秦大爷每年过年都要去福建广东那片。20世纪80年代南北贫富差距较大,北方人除了种地,在农闲时候都去南方打工。那时候火车班次少、车速慢,乘坐时间长。
直到1998年,我上初中,有次去姑姑家,坐着大巴车,才第一次远远地看到过真实的火车,遗憾的是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绿皮火车,而是秦大爷口中所说的拉煤车,轰隆隆地冒着白烟。依稀记得,我当时趴在窗户边,数着那列货车到底有多少节车厢,数着数着就乱了,好像数都数不过来。
后来我参军入伍,才第一次坐上了向往已久的绿皮火车。那是2006年12月1日,我从合肥站出发,一路向南,经过两天一夜的行程,终于抵达部队所在地厦门。奇怪的是,一路上我没有任何疲惫感,且异常兴奋,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到大城市,第一次穿上绿军装……总之,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与激动。
光阴荏苒,一转眼又是几年过去了。头几年,我探亲休假回家,都是坐火车,但是假期有限,一来一回路上时间耽搁太久,之后每年回家都乘坐飞机。由于回家交通不便,即使坐飞机,早上从厦门出发,到家基本上都是晚上了。但相比当时的绿皮火车,可是快多了。
转眼到了2012年,那时已经有了和谐号动车组。一次到南京出差,当第一次踏进车厢的那一刻,我顿时“哇”了一声,车厢可真干净!那时候从厦门到南京没有直达车,要从上海转乘,从上海到南京乘坐的是G字开头的列车,就是大家所说的高铁,速度比动车更快,而且乘坐舒适度更好。
自从那次开始,每次探亲休假回家,我基本上都是乘坐高铁到蚌埠,然后再转车回家,时间上和飞机差不多,但是出行体验感更好。
2017年,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年。那时候我已结婚生子,春节过后,我探亲结束带着妻儿回部队。从蚌埠南站出发那天,虽然是冬天,但车厢里温度使人感到很温暖。春运人非常多,一早我们没有吃饭就直接乘车,快到武夷山站的时候,已是中午,妻子说有点闷热,有喘不上气的感觉,孩子也饿了,我就去买了饭。原以为妻子可能是饿的,可慢慢她的脸色变得愈发苍白,额头上也开始渗出汗珠,我当时慌得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列车员走过来询问情况,让我们到武夷山站先出去透透气。可是刚走出车门,妻子就站不住了,她汗流满面,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我吓得也只能大声呼救,列车员听到后,立刻呼叫车站工作人员过来帮忙。车站工作人员一边安抚我们,一边帮我们叫救护车,直到把我们送上救护车,才返回岗位。庆幸的是,检查结果没有任何问题,但直到现在,我还欠她们一声谢谢。
从军16载,我万万没想到从部队转业进了铁路,成为一名铁路职工。虽然我不是像他们一样直接服务广大旅客,但我在后方保障列车供电安全畅通,也一样能体现自身价值。
我进铁路时间不长,但我会像那些默默奉献的前辈们一样,对工作充满热情、积极担当。我相信,无论多么平凡的岗位都会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