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蹚出发展新路径

申铁信息公司采用“定制硬件+自研软件”集成模式开展重点项目攻关
综合新闻
  通讯员 钟钰
  3月15日,驰骋在长江经济带上的武鄂黄黄新城快线迎来了1周岁“生日”,其配套的票务系统项目由申铁信息公司打造。该项目采用“定制硬件+自研软件”集成的模式,在一年的锤炼中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第一个采用实名制售票、检票的独立公交化票务系统、第一个采用客流管控的独立公交化票务系统、第一个采用二维码方式实现单程票功能的独立公交化票务系统。
  近年来,随着“数字上铁”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一体化经营的形势需求,类似的“软硬兼施”项目,申铁信息公司已经完成了20余个,其中有近一半创造了“全路首个”“全国第一”,并多次获得“全国铁道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中国企业品牌创新成果、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硬件“活”不起来,软件“走”不出去,成为阻碍发展的拦路虎
  赵进是该公司工程部一名高级工程师,几年前,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他每天奔波于施工现场,干着布线、设备安装等粗活。而那时在工程部,这样“大材小用”的情况很普遍。“风吹日晒,利润很少,成就感也不足。”赵进苦笑着说。
  而另一边,软件研发人员也有烦恼:他们每天对着电脑,研究各种代码,但研发成果只能局限于“藏”在电脑里的各类信息系统,苦于没有硬件承载、延伸,应用范围有限。硬件“活”不起来,软件“走”不出去,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拦路虎。
  寻求破局之“钥”,必须打破软件、硬件之间的鸿沟,即“集成”。然而,申铁人明白,“集成”这一看似简单的词汇背后,实则蕴含了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广泛的行业应用。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难题和兼容性问题,还需要进行性能优化,从而满足多样化需求。
  “若让难题不‘难’,须从简单入手。”工程部经理韩谦说。当他们思考“软”“硬”集成的课题时,便拿出手中正在推进的房建公寓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项目“试水”:在完成传统的硬件设备安装后,技术人员寻求突破,自主研发了综合显示系统和多媒体可视化控制台,取得了预期效果,得到了客户的高度好评。这让韩谦信心满满:“干,就对了!”
  三年完成二十多个集成项目,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
  2023年,炫酷的紫色亚运列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装载的黑科技——“车载PHM”小盒子引起关注,研发团队设计的耦合高性能硬件,高准确度、高算力的算法在系统中得到应用。它是基于已经成熟多年的PHM(动车组健康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衍生而来的硬件产品,可实时收集车体上千个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动态监测动车组健康状态,故障预测准确率高达80%以上。
  “尝到了‘车载PHM’成功的甜头,大家的干劲更足了!”软件研发一室主任梁荣青说。当时,刚从悉尼大学毕业没多久的研发人员卞彬满腔热血,一头扎根上海动车段生产车间,几个月后,全路首台高级修数字化工厂智能工位机诞生了。“这个终端工位机是我们定制的,但这个管理系统是基于PHM系统衍生而来。”卞彬指着机器上不大的显示屏自豪地说,“通过计划、生产、技术、质量等八大功能管理模块的应用,一个平台即可统筹掌握全部信息。”
  “在既有成熟的系统上,衍生出硬件集成产品,提升系统的黏合力,是我们公司的‘诀窍’。”该公司总经理崔建岷介绍,“近三年来,我们完成了二十多个集成项目,大部分都是在既有系统上衍生出来的硬件集成,实践证明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
  “1+1>2”,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软”“硬”集成之路
  “方便!高效!”今年春运,杭州西站迎来客流高峰,旅客张先生因为一瓶违禁品被拦了下来。按照以往惯例,开箱检查、二次安检、物品处理等一系列操作下来,怎么也得十分钟。然而,在安检人员的引导下,他在一台名为“安检查危登记一体机”的设备上,通过安检查危系统进行登记,大约35秒就完成了处理。该项目是申铁信息公司“软”“硬”集成的又一力作,为全路首创,已在春运前覆盖全局300多个客运车站。
  在杭州西站隔壁,全路首个客运整备中心智慧仓库已落成1年半。在该仓库里,两位机器人“员工”7×24小时不间断作业。“该智慧仓库主要由智能机器人、可移动货架、仓库管理系统、智能调度系统、机器人主体控制系统等一系列硬件、软件系统构成,满足18趟车次对备品的需求。”该项目负责人傅鹏说。
  除了全路首个“安检查危登记一体机”,全路首个高级修数字化工厂、全路首个客运整备中心智慧仓库,还有全路首个智能场站、全路首个智慧物流基地……在一个又一个突破的背后,是申铁人破釜沉舟推进“软”“硬”集成的大力尝试。“软件与硬件的集成,不是简单地实现‘1+1’,而是立足客户需求和应用场景的基础上,实现‘1+1>2’的效果。”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平介绍,“立足应用系统更有型化、可视化,硬件装备更贴合实际需求,走出一条申铁特色的‘软’‘硬’集成之路,是公司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