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观澜】

从六尺巷的故事说起

综合新闻
  沈淮波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让300多年前的一段佳话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赋予了它更加厚重的内涵。
  史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住在桐城的张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在朝中做大官的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六尺巷”。时至今日,六尺巷的智慧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所依托的正是中华民族的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六尺巷”宽不过“六尺”,却被称为“最宽”的巷子,所涵括的意义很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变迁,六尺巷已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典故,其蕴含的人文哲理更是在长期实践中成为一种生活智慧。
  安徽桐城市从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听、辨、劝、借、让、和”为主要形式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现了矛盾纠纷总量、万人成讼率大幅下降,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可以说是坚持和发展了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带来了启示。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国铁企业,面对改革攻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利益调整和职工群众诸多复杂的诉求,“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对于我们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有效开展企业治理、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事业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体现民意是前提。人民主体是“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政治品质。党建领事是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坚持群众路线,把民心聚起来;礼让和事是发挥育民风的作用,将民风更好地孕育;群众说事是畅通民情民意的通道;多元解事是运用多方资源化民忧;网格管事是通过网格管理服务民生;群力防事是多措结合护民安,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铁路作为国铁企业,有着以人为本的光荣传统,持续加强党的领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以民为本创新探索企业治理之道,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把职工的事当家事,把职工的难题当答题,答好职工的出题试卷,在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中获得发展的强劲动力。
  用活手段是关键。事发在基层,综合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字诀解难息事,是工作法的关键所在。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六个步骤,实现事了人和,既打通了基层治理中与群众的“最后一米”,又推进重心下移做实了最要紧的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铁路企业向来以安全稳定发展为工作基点,在现代企业治理中把平衡好治与理的关系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从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到畅通诉求反映、化解渠道,不断建立完善矛盾化解、纷争调处机制,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压实站段、车间、班组各方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应,让“底数清、状态明、措施硬”落地落细,把解民忧、暖人心的事做到职工的心坎上。
  文化育魂是要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基本最深层也是最持久的力量。让文化基因和源头治理目标同向,这也是“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区别于其他经验的最鲜明特色。最大限度让群众对六尺巷精神实现价值认同,理解“得理也可让人,有理也可让三分”的价值所在,最后达到互谅互让。铁路在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火车头”的火热实践中,提出构建“六个现代化体系”,坚持把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到企业治理各环节,持续放大文化强企效应,在企业治理中融入人文元素,加强礼让谦和、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讲好中国故事、铁路故事、上铁故事、企业故事,让职工知感恩、识大体、懂进退,在职工与企业间彼此寻求共同点、寻找公约数,在和谐的氛围中走向共赢。
  六尺巷的故事传递给我们的是“和合友善天地宽”,这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只要我们上下一心,秉持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精神理念,就能构筑起牢不可摧的职工与企业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为合肥车辆段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