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雨鸥
锦绣江南夜色未央,杭州东站灯火通明。作为亚洲大型铁路客运枢纽之一,“五一”假期里用“不打烊”的夜航高铁、每小时盯控50趟列车的“智慧大脑”、每天让旅客感动致谢的贴心服务,共同编织出一张温情路网,化钢铁动脉为人间暖流,温暖着南来北往的旅人。
大客流下的“路地配合战”
5月1日深夜23时42分,从上海南开往杭州东的G7309次列车,缓缓驶入站台,正当下车旅客担心如何在深夜换乘公交时,站内广播已经响起了温馨提醒:“地铁、公交延时运营,有需要的旅客请前往换乘。”
旅客陈先生稍事耽搁,错过了延长至0时30分的地铁,一筹莫展中返身咨询车站客运员。客运员了解情况后,指向前方的标志牌说:“您别着急,可以去那里乘坐8028路通宵公交车。”顺利登车的陈先生感叹:“半夜还这么顺畅,杭州东站真的‘不打烊’!”
“不打烊”的信心与承诺,源于提前策划、凝聚合力。“杭州有两个不同,一是4月27日起全市小学生放春假,意味着我们的‘五一’战线很长;二是作为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节假日没有‘低谷’,每天都是‘高峰’。”杭州东站副主任方飘飘介绍,“为了应对不间断的客流高峰,我们早在4月中旬就与地铁、公交、彭埠交警指挥中心、市交通局、枢纽管委会对接交通部署,联合打一场‘客流调度配合战’。”
“五一”假期运输期间,杭州东站每天开展早中晚“三查”客流动态,绘制客流柱状图,梳理重点时段、重点班列,协调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的延长时间和加密班次——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杭州公交集团结合铁路列车时刻表及公交行车作业计划,延长部分公交线路服务时间,并加开通宵运营班次;杭州地铁相应延长首末班运营时间。
应急保障“零时差”
5月2日,杭州东站客流直逼28万人次。15时,综控值班员厉俊时刻紧盯着面前40块屏幕组成的电子大屏,这里是覆盖全站重点区域的综合控制中心,被誉为车站“智慧大脑”。
突然,右下角的屏幕引起了厉俊的注意,因15时至16时,此时间段集中发车,发送客流突破1.9万人,检票口的队伍蜿蜒至中央通道,已经出现拥堵前兆。厉俊有着25年现场经验,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她立刻通过对讲机告知现场客运员,启动应急预案。临时开启人工通道,广播通知旅客,将发车时间相近的5趟列车提前30分钟检票。
“看到这么多人排队,正担心来不及呢!”旅客刘先生跟随着志愿者的指引,从人工通道快速完成检票。仅用短短几分钟,候车大厅恢复了畅通。
高效疏堵的背后,不仅闪烁着客流监测系统的科技光芒,更彰显着应急演练的重要性。早在节前,杭州东站就模拟了从轻微拥堵到极端高峰的多种场景,开展应急实战演练,确保每一位职工熟知应急步骤、迅速准确执行。
此外,杭州东站还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历史客流量进行深度挖掘,预测节假日及特殊时期的客流变化趋势,为科学合理的运输组织方案提供数智化支撑。
温情服务“全链接”
5月3日早晨,正准备交接班的“之江心驿”雷锋服务站工作人员俞晨,无意间发现一名盲人旅客,连忙上前提供帮助,引导他通过绿色通道上车,并告知列车长,完成“爱心接力”。盲人旅客连声道谢:“小姑娘,谢谢你,我虽看不见,但你让我心里亮堂堂的。”这样的温情场景,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杭州东站发生。
正好是午饭时间,忙了一上午的“之江心驿”工作人员毛滢洁,终于有了片刻空闲,一边吃饭一边接受采访。“个别旅客出来游玩时受伤,会让他们有些沮丧,这就需要我们在热情服务时,注意开解他们的情绪。”正说着,就接到了脚部骨折的重点旅客服务工单,她立即放下盒饭,登记车次、时间、旅客需求,迅速推起身边的轮椅,快步走向站台。
为了让骨折旅客感觉更舒适,毛滢洁特地准备了一次性坐垫和靠枕,细心地帮她调整好坐姿,一路上用轻松愉快的话题,转移受伤旅客范女士注意力,缓解她的疼痛和焦虑。“您看,我们车站风景多美啊,下次再来就可以悠闲欣赏了,这次就当是个小插曲吧。”毛滢洁话语中带着几分俏皮和安慰,范女士露出了笑容。
将范女士顺利送上医院接驳车后,另一位值班员叶雯指着这把轮椅,笑着对记者说:“这轮椅是接受过帮助的旅客赠送的呢。”
这个假期里,“之江心驿”雷锋服务站工作人员缩短休息时间、全体待命,为需要帮助的旅客提供咨询引导、行李搬运、紧急医疗救助等全方位服务。4月27日至5月3日的7天时间,总计服务重点旅客超过800人,其中服务盲人旅客200余人,帮助轮椅旅客300余人。
假期终将落幕,枢纽“温度”却持续攀升,为这座美丽的城市镀上了一层温柔华光。杭州东站用高效调度织密运输网络,用温情服务书写人文关怀,用数智化改革打破出行壁垒,诠释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温暖着每一位旅客的出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