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水欣
我们站在这里,想象这里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海门北站”站前广场。然后,再想象自己有透视眼,能够穿透这些钢筋水泥,看到地下三层的结构框架,想象当年开挖时候的大场面——就是现在,此时此刻,我看到的场面:
这里是北沿江高铁海门北站核心施工现场,阳光明媚,甚至有点刺眼。将手掌搭在前额遮挡,看向前方,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工人们在清理土方,挖掘机、起重机等各类大型设备有条不紊协同运转。海门北站核心区站房主体结构包含五道混凝土支撑的施工,目前已进入第四道支撑施工阶段。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项目工程部的技术人员慎重且自信地说,根据目前的施工进度,年内将完成站房主体结构的50%。
江苏南通海门北站,是沪渝蓉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铁一局负责的项目正线长度21.37公里,位于南通市海门区与通州区之间,将于2027年完工。
这条线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主要的沿江客流,连通沿海、京沪干线和长三角三大都市圈。整个线路建成后,可以进一步完善“轨道上的长三角”,不仅缩短了城市间的物理距离,也加快了区域一体化的步伐。
在这条铁路的建设中,中铁一局承接的这个标段,其工程内容复杂,体量庞大。因为地质条件差,而被称为“豆腐块里修高铁”,但正是在这样的地基上,一群建设者默默耕耘,在江海之间筑起一条钢铁之路。
在项目部,我们接触到了一群年轻的技术管理人员。我问其中一位,“你从哪里来?”“内蒙古。”他穿着醒目的黄色工作服,安全帽下的面孔是健康的黑红色,眉眼弯弯,笑得腼腆。他参加工作三年了,这是他跟的第一个项目,已经在江南驻扎两年。
我问他,习惯这里吗?他说,喜欢江南。“多久回一次家?”“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比较想家。现在,已经习惯根据工程进度调整回家的时间。”眼前的他虽然看着年轻稚气,但已经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他告诉我们:“这里施工实行‘一体协同’的管理模式,简称穿透式安全管理。”小伙子自上而下挥一下手,神态瞬间职业化。
这是一项精密度与力量并重的事业,粉土、粉砂、淤泥质黏土组成的“千层饼”地层,在他们眼中不是阻碍,而是课题。智慧混凝土搅拌站、自动焊接线、数控钢筋弯箍机等数字化设备,早已成为他们的日常工具。在桥梁、隧道、轨道的每一个施工点上,他们用脚步丈量进度,用汗水雕琢每一处细节。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些是工程师,有些是架梁工、电焊工、塔吊操作者……他们不声张、不浮夸,用最朴素的敬业精神,为国家工程注入了坚实的根基,他们统称——“建设者”!
这群“建设者”修建的是海门北站,一座地下三层、两台六线的综合交通枢纽。他们将打通机场隧道,一条为南通未来腾飞铺设的生命线。他们架设的南通特大桥,是一孔孔沉重箱梁组成的高铁骨架。他们日夜奋战,用手中蓝图与心中信念,将江海大地化为高铁通途。
“海门北站建设不仅满足当前的交通需求,其建成后将打造成一个综合交通枢纽,连接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沪通城际铁路和机场快线,实现空铁联运,促进站城一体化发展,提供快速高效的送站服务。”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项目海门北站技术主管李军琪说。
可以想象,2027年,当我们站在投入使用的海门北站,再回想“当年”的时候,当列车从这里飞驰而出,驶向南京、合肥、重庆、成都……这群建设者的影像已停留在地层深处、桥墩高处,停留在每一个奋斗着的清晨与黄昏。而真实的他们,留给我们的将是自豪潇洒的背影,他们已经奔赴下一场飞跃,下一个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