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地心的史诗

汽笛
  杨军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日前,我站在沪渝蓉高铁海门北站的基坑底部,目睹中铁一局工程人员如何以钢铁为笔,在长江三角洲柔软的腹腔里撰写新的地质纪年。那些穿梭其间的橙色身影,既是当代愚公,也是未来史的执笔者——他们用焊枪改写《考工记》,用智能算法续写《天工开物》,让每个螺栓的旋紧都成为文明年轮的生长节。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在我伸手接过并戴上安全帽的一瞬间,头顶的探照灯便切开了20米深的黑暗,钢筋丛林在光束中显影成青铜时代的编钟阵列,塔吊的巨臂划过头顶,投下哥特式教堂般的尖拱阴影,混凝土泵车的长喉正将一缕阳光注入地连墙的缝隙。基坑四壁的地连墙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709幅钢筋铁骨如楚汉争霸时的连营壁垒,每道墙体内都凝固着北斗卫星定位的坐标与汉代量天尺的刻度。技术员手中的平板电脑正将三维地质模型投射在潮湿的岩壁上,粉砂层与黏土层的交错波纹成了镌刻进大地深处的密码。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上升的施工电梯穿过五道混凝土支撑,如同穿越地质年代的沉积岩层。在负二层作业平台,一位电焊工人的面罩下,迸溅着蓝色星火。他焊接钢构件的姿势,让我想起西安汉墓中那些持戟的兵马俑——那些陶土战士的甲胄接缝处,是否也残留着西汉工匠的焊锡?当他掀开面罩喝水时,保温杯上的“安全生产标兵”字样,与腰间悬挂的智能定位器形成奇妙对话,这名曾参与过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汉子笑着说:“现在打隧道可比凿龟山汉墓甬道精细多了,5毫米的施工误差也要由卫星盯着呢!”话音未落,头顶传来无人巡检机的蜂鸣,它的激光扫描仪正将施工进度实时传回指挥中心的数字孪生系统。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在隧道浇筑现场,振捣棒的轰鸣声中,混凝土正以秒针的流速填满钢筋的沟壑。随行一位技术主管指着刚完成的主体结构说:“这截隧道不仅要扛住28米的水压,还得要确保百年不渗不漏。”他展示的全包防水体系让我看到了当代工程师用特制橡胶与涂料编织的防水层,恰似古人用神话解释洪水的浪漫。当智能温控系统开始养护混凝土时,显示屏上的曲线形成了连续的时间轴,原来我们对永恒的追求从未改变。正在这时,忽然有震动从脚底传来,原来是智能降水系统的导管正在吮吸地层深处的水脉,这让我想起《水经注》里汴水改道的记载,只是此刻操纵水流的不是禹王的耒耜,而是闪烁着信号灯的自动化设备群。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登上基坑边缘的观测台,5公里长的施工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14台塔吊的吊臂在云端书写狂草,它们的运动轨迹被BIM系统编译成数字诗篇。脚下负三层预留的城轨空间正在生长新的根系——这让我突然领悟,所谓“站城一体”不仅是交通规划,还是将整座城市锻造成可以穿越时空的青铜方尊:高铁层流动的将是长三角的血液,航空港张开的将是联通世界的羽翼。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仰望万里晴空,我忽然张开双臂畅想,当2027年的首班高铁从这里启程时,乘客们不会看见岩壁上709道地连墙的编号,但总有某种基因在传承:工程人员校准到0.001毫米的铅垂线,正化作卫星定位的激光与BIM模型的参数,而350公里时速的平稳震颤,在这片被长江反复冲刷的土地上化作一次次壮美的奇迹。畅想中,我忽然懂得这深达28米的基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凹陷,更是时间容器:向下挖掘时带出的不仅是粉质黏土,还有被压缩的烽烟传奇、运河帆影;向上浇筑时注入的不仅是混凝土,还有物联网的神经与碳纤维的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