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盛田
立夏前,我跟随采风团前往位于南通的沪渝蓉高铁沪宁段项目部。一路上,午后的阳光耀眼。进入南通地界后,窗外不断闪过的房舍、农田和滩涂,还有那些盘旋在半空的飞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民族实业家张謇。众所周知,张謇就是南通的代名词。
一个人影响了整座南通城,他就是张謇。张謇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提起张謇,谈到东陇海铁路,就不能不说连云港海州名士沈云沛。他们都是清末进士,分别是当时通州、海州两地开启区域现代化进程的风云人物。
据载,一百多年前,参与策划修建东陇海铁路的张謇、沈云沛,为了争取一条线路,两地曾掀起过一场风波。张謇认为,徐州至南通沿线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人口密集,是最理想的一条线路。沈云沛力主东陇海延伸至海州,因为线路短,出海便捷。后来,也许是清朝政府无力承担建设费。最终,沈云沛力主的东陇海铁路被接纳了。
在中铁上海工程局项目部施工现场,笔者仰观高架桥在头顶徐徐铺开,一条巨龙正在蜿蜒伸展。地面上穿梭的工程车、移动的龙门吊和手持对讲机的施工人员,在箱梁的墩座间不断闪现,动感十足。桥墩下麦浪翻滚,禽鸟不惊。附近松散的村庄院落里,面对钢筋和混凝土筑就的庞然大物,面对如此坚实的高铁线路,有人出神地遥望,他们的表情和眼睛里除了惊叹、好奇和赞赏,更多的是期盼。
而在项目部驻地,则是另一番景象。和煦的阳光下,这里一派静谧祥和。旷野中醒目的宿舍、活动室和职工食堂,虽然简易却干净明亮、清新温和,处处彰显着舒缓和轻松。与之毗邻的乡村小道两侧,田间地头、屋前房后,碧绿的蚕豆长势茂盛,翠荚盈枝,给人一种春意未尽、夏韵初长的欢欣感。
笔者曾读张爱玲的《谈吃与画饼充饥》,其中说道:“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吃食。”这话不假,非常彻底,人是铁、饭是钢嘛。工程局的职工来自天南地北,口味各不相同,离集市又远。他们大多为“90后”,怎样让这支年轻团队吃好喝好,项目部可能早就想到了。在驻地食堂的后面,有一块近20亩的菜园子,一块块菜地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种菜师傅告诉笔者:“年轻人多,口味重,所以辣椒种得多。”菜园里有20多个品种的菜,豇豆、西红柿、茄子、黄瓜,到了夏天根本吃不完,只能送给别的工地。菜园边上有一个鱼塘,成群的鸡、鸭、鹅在附近嬉闹、觅食,给驻地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这副楹联是张謇所写。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南通不仅拥抱了桑田,还将拥抱高铁,通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