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路不走

汽笛
  沈燕
  跟随集团公司文联采风团,一路前行,来到了沪渝蓉高铁启东制梁场。这片钢铁与混凝土构筑的世界,正酝酿着一场关于速度与创新的蜕变。
  在我的印象里,上海与成都、重庆之间,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早已一应俱全。可为何还要耗费心力修建这条新高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驻足于制梁场的展示牌前:沪渝蓉高铁是“八纵八横”铁路网中不可或缺的沿江脊梁,在建的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上海宝山站至苏皖省界段,自上海宝山启程,如灵动的墨线,穿过苏州园林的温婉,越过南通水巷的涟漪,掠过泰州千年的鼓楼,拂过扬州三月的柳烟,直抵苏皖交界。地图上,它宛如被长江之水浸润的锦带,沿着江涛铺展,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梦想,勾勒出大国交通版图的崭新轮廓。人类从未因既有道路的通达而停止探索,正如长江不会因已有河道而放弃奔流入海的渴望。
  步入制梁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提梁机。它们犹如钢铁巨人,伸展着有力的双臂,将高铁梁稳稳吊起。陪同的技术人员一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新型高铁长梁。这些梁长达40米,长度增加了,重量却减轻了。他讲述着研发成果和专利技术:“装配式桥面设施预制生产线,创新采用下卧式通道加辊道组合形式,并配置了智能化生产线。”
  “中国高铁已然领跑全球,为何还要颠覆常规?”同行中有人发出疑问。技术总工笑着解释道:“真正的领先,从不在既有道路上重复。”
  这让我想起《道德经》中的“大巧若拙”,中国高铁的创新之路,恰是对“见路不走”的现代诠释。从施工工艺的革新到装配技术的突破,从材料科学的探索到智能建造的实践,中国高铁人以破局者的姿态,不断刷新着行业的刻度,让世界见证中国速度背后的“中国智慧”。这种智慧,本质上是对辩证法的深刻理解:在传承中突破,在规则中创造,在确定中寻找不确定。
  行程辗转至中铁项目部,会议室里大屏幕上赫然挂着“书法名家进工地”。同行中的书法家提笔挥毫,蘸饱浓墨,力透纸背地写下“见路不走”,引得我深思。我所在黄山通信车间保障的是,皖赣铁路通信大通道安全,同事们平日里巡检作业绝不会去走笔直平坦的路肩,他们绕行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道上,引得铁路边种菜的大妈常常笑话“见路不走”,这看似“舍近求远”的选择,背后是铁路人将安全视为首要准则的坚守。这看似矛盾的选择,实则蕴含着智慧——有些道路看似便捷,却暗藏风险。有些路径看似迂回,却通向安全。正如沪渝蓉高铁的建设,不是对既有交通网络的否定,而是对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站在制梁场上远眺,钢铁长龙与田间抽穗的小麦构成奇妙的共生图景。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创新的基因早已融入血脉。“见路不走”不是不知变通,而是敢于突破常规,以创新的思维、踏实的行动,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走出属于中国铁路的精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