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安徽造”从江淮大地奔赴四方

——合肥派河港物流基地提升服务拓市场工作纪实
专版
    陆应果/摄

  记者 陆应果 通讯员 张婷婷 潘秀
  在长三角经济版图的腹地,一列列满载“安徽造”的班列呼啸驶出,将长江黄金水道与全球市场紧密串联。从一片空地崛起的合肥物流中心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正以创新服务与高效运输,在货运营销赛道上书写破局突围的精彩答卷。短短一年多时间,这里实现海铁联运发运量超4.4万车、商品车运输超24万辆,用亮眼数据诠释着“物流通则百业兴”的发展密码。
  繁忙货场 勾勒物流新图景
  5月20日,记者踏入派河港物流基地,等待发运的小汽车整齐排列,宛如望不到尽头的银色长龙。装载商品车的大卡车轰鸣着鱼贯而入,装卸区内起重机巨臂起落,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处处跃动着蓬勃的物流活力。
  “现在集装箱装车主要发往上海港和宁波港。”合肥营业部派河港营业室货运主任陈义紧盯卸车现场,语气中透着忙碌与笃定。在货1线商品车装车点,党总支书记刘海边巡检边介绍:“现在日均装车发运2列,高峰期能达到3列,运输效率显著提升。”
  正午时分,货4线的卸车作业仍在紧张进行。起重指挥王开文、李斌专注指挥着从上海芦潮港返程的空集装箱吊卸。技术员高斌解释道:“这些空箱会送至厂家装车,再运回基地货场装入定制车厢发往港口,循环运输既环保又高效。”
  创新服务 驱动货运营销升级
  自2022年11月14日开工建设,到2023年12月8日正式启用,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持续完善合肥南部区域多式联运体系。
  “创新服务模式是降本增效的关键。”合肥营业部主任张帮民一语道破发展密码。2024年,基地将装卸线有效长度从450米延长至780米,单股道即可独立发运一列商品车。
  在服务货主方面,基地秉持“诚信高效、融合共赢”理念,组建党团员骨干货运班组,依托智能物流信息系统实现货票电子化、全程追踪、在线查询等功能,将业务办理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半小时,提供“门到门”一站式服务。运输业务上,基地不断拓展边界:用JSQ型专用车运输比亚迪、长安等品牌新车;开展海铁联运助力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出口泰国,为企业降低40%运输成本;承接泥土等特殊货物运输,激活多元市场需求。
   服务上量 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以派河港为圆心,10公里半径内汇聚着合肥市七成先进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超7000亿元。这座物流枢纽凭借卓越的运输能力与优质服务,成功打通企业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通过多式联运,海铁联运货物市内短驳费用降低60%以上,水运集装箱短驳成本减少约50%。
  2024年7月19日10时,一列装载22个光伏逆变器集装箱的列车从派河港缓缓驶出,经上海芦潮港海运至泰国。这看似平常的运输,背后是合肥物流中心历时半年、数十次登门沟通的成果。作为全球光储龙头,阳光电源此前一直采用公路运输,经定制“门到站”短驳方案后,单台逆变器运输成本从6500元到7000元降至2400元左右。“下一步,阳光电源拟通过派河港物流基地多式联运运输1000余台逆变器,预计节省运输成本500万元。”营销部经理候忠成如是说。
  通江达海,货畅其流。每天,满载“安徽造”的班列从这里奔赴四方,带走的是江淮大地的制造精品,留下的是内陆城市向海而兴的无限可能,更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的铁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