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公益心 送考二十载

铁路纪实
    送考前冯涛将送考车擦拭干净

    冯涛和考生及考生家人合影

  陆应果
  6月7日清晨6点,合肥市双岗街道的老巷口,冯涛蹲在车旁检查轮胎气压。后备厢里,印着“铁路爱心送考”的红色保温箱中,豆浆还冒着热气。这位52岁的合肥车务段调度员,开启了他第22年的高考护航。车窗内,他拍摄的《开往春天的列车》海报在晨光中泛着微光——画面里的复兴号车头,与他后视镜里那枚褪色的中国结相互映照,恰似他用二十余年光阴在城市街巷写下的温暖注脚。
  车轮上的高考护航
  “高考是人生大事,容不得半点闪失。”冯涛的话语里带着铁路人特有的严谨。7点30分,他准时抵达滨湖医院宿舍,接载腿部受伤的考生陈同学。提前一周勘查的3条路线方案派上用场,面对地铁施工导致的拥堵,他熟练绕行西二环,8点9分便将考生送达考点,比预计提前了21分钟。
  这样的场景,自2003年非典时期首次送考起,已重复22年。那年30岁的冯涛在电视上看到母亲背着中暑考生狂奔的画面,当晚便将“送考”写入台历。2012年救助突发哮喘考生时用过纱布,于是后备箱里的医药包一直都留有纱布——这些细节如同钢轨上的铆钉,串联起他累计护送超千名考生的历程。
  在合肥车务段合肥东站调度室,冯涛是30年零差错的“业务尖兵”。他将这份严谨延伸至送考:2017年暴雨夜,他推着考生的轮椅在齐膝深的积水中步行两公里,裤腿上的泥点干了又湿,却始终保持轮椅的平稳。“就像列车不能晚点,守护考生也容不得失误。”他常说。
  镜头里的公益光谱
  冯涛的摄影包与送考车如影随形。2017年三河古镇助残活动中,他跪在青石板路上为坐轮椅的老人拍照,用帽子遮挡强光的瞬间,诞生了获合肥市公益摄影展一等奖的《轮椅上的微笑》。“照片能定格善意,唤醒更多人参与。”他的硬盘里存着100万张公益影像,从金寨山区留守儿童的雀跃到抗疫志愿者的凌晨背影,张张透着温度。
  抗疫期间,他将铁路应急处置的专业素养融入社区服务:制作的《行车专业视频》动画成为铁路外勤必修课,设计的“社区物资配送时刻表”让防疫效率提升40%。2020年武汉封城,他瞒着家人驱车12小时运送物资,镜头里医护人员摘下口罩的压痕登上《人民日报》,配文写道:“铁路人的轨道延伸到哪里,温暖就送到哪里。”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冯涛同样步履不停。他多方奔走联系爱心企业和人士,在太湖、怀远、金寨、霍山等县建起数十座爱心图书馆,为山区孩子架起通向知识世界的桥梁。每到暑假,他便化身“支教摆渡人”,自驾数百公里护送大学生前往偏远山区支教。与此同时,他背着相机全程跟拍,100多万张照片记录下志愿者与孩子们相处的珍贵瞬间。这些影像通过网络传播,吸引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让善意如星火燎原。
  铁路发展是他镜头的永恒主题。合肥南站开通时,他连续三天蹲守拍摄,凌晨四点的站台上,复兴号车头的光束与快门声同时划破黑暗,这幅《破晓》登上《光明日报》。而他的相机包缝补过7次,拉链头系着2005年首位送考学生赠送的红绳——那是善意传递的信物。
   家风里的善意传承
  冯涛书房的藤椅上,放着祖父1948年的教师聘书。这位离休教师离休后仍然坚持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常说“帮人要帮在急难处”。2020年抗疫最吃紧时,冯涛后备箱里除了防护服,还放着祖父当年给学生测温的温度计,“这是家风的刻度,量得出善意的温度。”
  在合肥车务段,同事们称他为“双轨人生”践行者:调度台上记录列车到发时刻,日历本上标注社区消杀排班。2022年3月,他刚调度完中欧班列便赶赴社区值岗,途中胃痉挛发作,却把备用药品给了低血糖的居民,“就像钢轨不能生锈,善意也容不得锈蚀。”
  如今,他的“爱心送考群”已扩容至240人,37名成员曾是被护送的考生。汪医生在群里留言:“2010年冯叔为送我女儿错过了自己儿子的家长会,现在我出车必带急救包。”6月8日傍晚,最后一场考试结束,考生留下字条:“等我学医归来,也要做您镜头里的志愿者。”夕阳下,冯涛开车经过合肥南站,远处复兴号驶向晚霞,他下意识举起相机——这个定格无数温暖的铁路人,自己也成了城市文明的流动风景。
  从2003年的单车送考到2025年的智能导航车队,冯涛用二十余年光阴在城市街巷铺就爱心轨道。正如他的获奖作品《开往春天的列车》所示:钢轨永远延伸向光亮,而善意的接力,恰如列车的鸣笛,在时光里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