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成一流的现代运输企业】

“以量配能”畅通大动脉

——集团公司推进区域运输集中管理提升运输组织效率纪实
要闻
  记者 刘艺 通讯员 高致维
  小满时节的新安江水碧如玉,两岸翠竹摇曳。在繁忙的浙西金千线上,一台调车机穿梭在朱家埠、千岛湖南、新安江等车站间,金华车务段新安江南站站长王含谦介绍:“金千线新安江地区6个车站、2台调车机,自去年9月实施区域运输集中管理以来,以大站带小站模式快速提升金千线运输组织效率,为金千线的货运组织提供了充裕运能。”
  自2021年起,集团公司按照“一线一研究,一线一方案”原则,在4个车务段、4个支点车站,推进劳动组织改革,实行车流组织、作业计划、动力运用等运输组织环节的集中管理,打破以往站与站间各自为政、生产组织协调不畅的运输困局,提高了区域调车作业效率和调小机车运用效率,在货运增运创效的主战场,竭力满足货物运输“以量配能”的运力供给。
  改革破题:从各自为政到“握指成拳”
  在长三角地区,一列列钢铁巨龙昼夜穿梭,将皖北的煤炭、苏南的工业品、连云港港口的铁矿砂源源不断送往四面八方。
  过去,由于生产组织架构重叠、站与站间各自为政,造成运输组织协调不畅、调机利用率不足、岗位人员冗余,阻碍“前店”与“后厂”无缝衔接。
  从运输生产组织改革中破题,在提升管理效能中探路。2020年底,集团公司出台《区域运输集中管理实施指导意见》,打破传统行政划分,开启运输组织的重构模式。集团公司运输部车站科科长芮宵琛说:“根据集团公司调度台管辖范围、条块线别、调车作业繁忙程度及人员素质,我们分别在淮南西站、合肥车务段等4家单位,在无锡南站、苏州西站等4个枢纽节点站,推出全域与支点2种运输组织集中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将沿线车站的调机运用、车流组织、作业计划等运输组织环节,统一纳入各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管理,同时推行流动调车组,实施区域调度员与货运调度员合署办公,用“握指成拳”的“硬手”畅通高效“运输走廊”。
  5月18日18点,一列满载农资物资、工业用品的货物列车缓缓驶出合肥东站,向合九线上的桐城站、庐江站疾驰而去。合肥车务段流动调车组当晚便完成桐城站、庐江站空重车取送作业,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主任郭祎介绍:庐江、桐城、舒城站每天到达4至5趟重车,白天频繁取送作业不仅影响车站货运装车组织,而且增加了各站调车组的作业量与安全风险。
  合九线实施区域运输集中管理后,该段整合舒城、庐江、桐城3个站调车组,成立合九线流动调车组,利用合肥东站驼峰解编能力,把白天零散到达庐江、桐城、舒城站的重车统一集结在合肥东站进行分类编组,流动调车组按照每个车站需求,展开夜间取送作业。合肥车务段调车指导刘敏细数区域集中管理带来的三大益处:一是避免影响各站货场白天装车作业,促进货运上量;二是减少中间站调车作业量,降低安全风险;三是发挥合肥东站设备和人员优势,提高运输组织效率。
  区域运输组织集中管理,打破了各自为政的低效瓶颈,为货运“前店”提供充裕动能。淮南西站整合淮南线、阜淮线7个车站资源,通过优化编组计划,煤炭运输周期缩短15%,2024年春运期间电煤运量超500万吨,有力支撑了长三角地区能源供应。无锡南站重组京沪线、新长线9个车站的调车组后,依托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调车机动态分配,2024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突破90万标箱,同比增长超30%。
  劳动组织:从“兵力分散”到整合重组
  “5月10日,整合重组后的车站调车组发挥连续作战精神,创出派河港站今年送7列空车、取7列重车的单日取送车纪录,有力支撑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货运上量。”合肥车务段派河港站站长孔广余说。近年来,拥有25个调车作业车站、配属13台调小机车、日均办理调车作业1350多钩的合肥车务段着眼提升管理效能,打造集约化运输组织集中管理模式,促进了运输生产提质增效。
  徐州车务段段长刘华回忆:以往,当整列重车集中抵达新沂站、东海县站时,由于各站调车组“兵力分散”,取送能力跟不上,经常发生拥堵现象,盘桓多年的“调车之困”成为影响东陇海运输提效、货运上量的堵点。
  在合理划分运输组织区域的同时,集团公司把区域运输组织集中管理的另一抓手放在优化调车组织管理上,整合重组沿线中间站调车组,调整中间站调车区长到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负责管理区域内各站的车流组织、调机运用和作业计划编制等工作,并与货运调度员实施合署办公,让“前店”“后厂”零距离共享运输信息。金华车务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冯刚介绍:“我们把新安江南、新安江、朱家埠、千岛湖南4个站的调车人员进行整合重组,分别在新安江南和新安江2个车站成立流动调车组,承揽金千线沿线中间站的调车作业。”
  踏着区域运输集中管理推进的节奏,徐州车务段撤销了新沂至白塔埠5个车站调车组,调整5名中间站调车区长到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集中管理调车作业计划,在新沂西站成立一个流动调车组,专门担纲东陇海线5个车站的调车作业任务,该段把重组整合下来的22名调车人员,转岗到紧缺的客运和助理值班员岗位,优化了劳动生产组织。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李新风做个对比:新沂西站至白塔埠站集中管理区段由原来每人每天调车0.73钩,提升至目前每人每天调车2.2钩,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
  “流动调车组加快了新沂站取送车速度,新沂站货场再也没有出现以往待卸车积压现象,保障了重车在新沂站到得了、卸得好!”徐州物流中心生产调度中心主任张勇说。
  提质增效:从打破壁垒到优势凸显
  4月26日,上海物流中心与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年度物流总包合同,该中心闵行营业部副主任李永祥深有体会地说:“货畅其流,动力为先。南翔站提供的强大动力支撑,让这个年运量不少于70万吨、运收约5500万元的‘运仓’一体化服务物流总包项目得以顺利落地。”
  为打破部门之间、路企之间的信息壁垒,集团公司在各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设置运输组织集中管控中心,将货运调度员与值班主任、调车区长实行合署办公,对区域车流组织、计划编制、动力运用等运输组织环节实行集中管理;在支点车站推出客户代表与货运调度员、车站值班员三方合署办公模式,实现了支点车站阶段计划、调车、装卸作业进度的信息共享,形成了路企协同作战的运输组织合力。
  集团公司推进步履没有停止在运输组织集中“物理整合”的层面,为挖掘区域集中管理中更大潜力,提高安全风险管控水平,集团公司设计推出“标准化区域运输组织软件”,利用“局站一体化车站作业计划编制子系统”取代了纸质技术作业大表,提升了区域调度员以及调车区长的作业效率。
  步入南翔站调度车间的运输调度指挥大厅,一面巨大的屏幕映入眼帘,该站技术科工程师蔡文良介绍:“我们利用‘装卸防护红牌签订子系统’提升了车务、货运间的沟通效率,借助‘现场防溜揭示子系统’强化了防溜撤设作业盯控。”一系列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集团公司区域运输集中管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今年以来,针对芦潮港、闵行等站海铁联运迅猛上量的态势,南翔站积极发挥编组站运输组织中的“发动机”作用,以区域运输组织集中管理为提效推手,高质量集结编开海铁联运班列,不断释放运量空间,芦潮港站开行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从4年前每天4对,增长到现在的每天开行20对。3月28日,上海物流中心实现单日装车1838车,创历史新高。
  在拥有人流物流密集、各类资源富集、资产经营开发空间大的长三角区域,“轨道上的长三角”以构建高效的运输组织体系,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