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超
夏日的皖南,郁郁葱葱。青峦叠嶂间,植被泼墨般铺展,合福高铁如同一条钢铁巨龙穿梭而过。
2015年6月28日,黄山北站随着合福高铁的开通正式投用,这座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高铁站房,从此成为皖南山区拥抱高铁时代的地标。十年来,从一条高铁到五线交会,黄山北站在铁轨连接处扎根,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交通带动城市发展的时代答卷。
一场跨越十年的速度跃升
“20年前第一次来黄山,坐大巴从上海出发,晃了8个多小时,下车时腿都麻了。”在黄山北站候车大厅,上海的退休职工武先生和老伴感慨万千,交通方式的巨变让他的“黄山情结”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现在好了,高铁两个多小时就能到了。”武先生的经历,正是万千旅客见证黄山交通方式迭代的缩影。彼时的黄山,如同深藏闺中的璞玉,虽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顶级资源,却因交通瓶颈难以充分释放魅力。2015年合福高铁开通运营,为黄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高铁呼啸而至,不仅改变了游客的出行选择,更扩大了黄山人的生活半径。据黄山北站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站旅客发送量达534.5万人,铁轨的延伸,让黄山人走出大山,融入都市,昔日的偏远山城由此接入长三角“2小时交通圈”。
“最美高铁”激活皖南文旅经济
早上在合肥喝碗辣糊汤,中午就能在黄山吃臭鳜鱼。合福高铁的开通让“早餐在庐州,午餐在徽州”成为皖中市民打发闲暇时光的又一选择。这条北起合肥、南至福州的钢铁大动脉,不仅将黄山与合肥的时空距离压缩至90分钟,更让皖中与皖南的旅游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形成合肥包公祠、泾县桃花潭、绩溪龙川、黄山风景区的“非遗文化旅游走廊”,被游客称为“最美高铁”。
高铁的经济辐射力向现代农业领域深度延伸。绩溪山核桃、祁门红茶、歙县贡菊等皖南特色农产品,依托高铁带来的庞大客流,实现上午在黄山北站特产店选购,下午就能摆上合肥、杭州、上海等城市居民茶几。高铁,还如同一条无形的资源传送带,将长三角的人才、资本要素持续输送至黄山——十年来,黄山北站周边崛起集商业综合体、高端酒店、文旅街区于一体的高铁新城,成为驱动黄山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服务升级背后的“黄山温度”
“我带您去上车,请跟我来!”在黄山北站“迎客松”雷锋服务站,值班站长熊婉丽正引导一位行动不便的旅客前往站台。这样的场景,每天在这座车站循环上演。从2015年合福高铁运营,到2018年杭黄高铁、2023年杭昌高铁黄昌段、2024年池黄高铁与宣绩高铁的相继开通,黄山北站已成为五条高铁线交会的区域性枢纽。目前,该站每日开行高铁298趟,其中250趟办客,日均发送旅客超1.5万人次。
“旅客越多,服务越要精细。”熊婉丽介绍,为应对客流增长,车站不断优化服务细节。“迎客松”雷锋服务站为老弱病残孕提供接送站、急客通道等“一站式”服务;针对研学团体推出专人引导、专区候车、专用通道、专项组织的“四专”服务;与黄山旅游客运中心联动开通“高铁+大巴”接驳专线。“我们不仅要让旅客走得了,更要走得好。”熊婉丽说,十年来,车站累计收到旅客表扬信300余封,党内品牌“迎客松”雷锋服务站被共青团黄山市委授牌为“青年志愿者实训基地”。
站在合福高铁开通十周年的节点回望,黄山北站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皖南枢纽”,五条钢铁巨龙在此交会,编织出一张连接长三角、辐射闽赣的高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