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北站:青铜驿 时代轴

专版
  蒋雨鸥 李晓晨
  2015年6月28日,一声嘹亮的汽笛划破长空,G2621次列车稳稳驶入崭新的铜陵北站,宣告“千古铜都”铜陵昂首迈入高铁时代。作为合福高铁跨越长江后的首站,这座融汇青铜文化底蕴与现代交通脉搏的车站,不仅是长三角高铁网络上一个闪亮的坐标,更成为铜陵拥抱变革、面向未来的重要窗口。
  十年弹指一挥间,钢轨延伸处,城市生长时。
  坐落在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的铜陵北站,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4台6线的站场规模,自诞生起便承载着厚望。设计者取意青铜重器“鼎”,赋予其舒展大气、古朴厚重的风骨。入口雕花萃取青铜鉴之华美,站房线条勾勒出城市自强不息的精神脊梁,如一座矗立在时代潮头的青铜丰碑,恰似铜陵“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城市精神的具象表达。
  十年淬炼,铜陵北站完成了从合福一个站点到十字枢纽的华丽转身。国道、省道随之延伸,站前广场脱胎换骨,公交、出租、网约车、社会车辆如溪流归海,井然有序,辐射力直达60公里外的枞阳腹地。而更宏大的图景正在铺展: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建设稳步推进,预示着一个联通皖江两岸的超级枢纽核心正喷薄欲出。
  钢轨所至,生机勃发。昔日站周旷野荒芜,如今楼宇拔节、路网如织。经济开发区、商务楼宇、物流中心、住宅区破土而出,一座名为“高铁新区”的活力之城正加速崛起。这片热土,无声地重塑着铜陵的城市骨架,牵引着产业布局的深刻转型,成为千年铜都迈向现代化滨江港口城市最鲜活的注脚。
  十年变迁,旅客在铜陵北站的体验,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无纸化”乘车全面普及,人脸识别闸机高效运转,让出行更加便捷流畅;重点旅客预约、温馨母婴室、无障碍通道、便捷换乘通道等设施一应俱全,关怀贯穿旅程始终;车站内外,商业从无到有,便利店满足应急之需,特色餐饮飘香,文创小店展现地方风情,多元需求得以满足。
  数字是无声的证明。十年间累计运输旅客已突破1400万人次,覆盖北京、福州、西安等全国主要城市;日均客流量从初期的不足300人次跃升至最高1500人次。每逢节假日,候车大厅人声鼎沸却秩序井然,检票闸机前蜿蜒的长龙,成为城市活力最直观的澎湃图景。
  六月的候车大厅里,总能看到刚结束高考的学生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计划着用高铁开启人生的新旅程;也有远方的游客,带着对“中国古铜都”的向往,满怀期待地踏上探秘之旅。
  “以前去福州,开车要颠簸八九个小时,腰酸背痛是常态。”铜陵市民方先生感慨,“高铁开通后,时间缩短一半多!”
  高铁的速度,深刻重塑了铜陵的时空版图与市民的生活半径。缩短了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同城效应”日益显著;招商引资吸引力倍增,一批依托便捷交通的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生根,铜陵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潮,经济“朋友圈”不断扩大;天井湖的秀美、大通古镇的沧桑、凤凰山牡丹的绚烂……凭借高铁强大的“引流”效应,“快旅慢游”成为现实,吸引了更多游客探访,铜陵的文旅名片愈发闪亮;铜陵生姜、凤丹等特色农产品,借力高铁网络的便捷,加速“走出去”,更快地抵达全国消费者的“购物车”。
  十年辉煌,离不开铜陵北站铁路职工的坚守与奉献,他们日复一日的微笑、解答、帮扶,汇聚成车站最动人的风景线。售票员周蓉正是一位见证者与亲历者。建站伊始,她便扎根于此,从青涩实习生成长为芜湖车务段“十佳服务明星”。“记忆最深的,是一位聋哑老年旅客。当日无剩余票额,我用纸条与老人沟通了大半天,连续查询后续几天的票额,最终为老人制定了中转方案。”周蓉回忆道。
  这份耐心与细致,是铜陵北站服务的底色,也是该站班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家园舞台梦”班组文化,成为铁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这里,班组协作默契无间,无论是应对如潮客流还是服务特殊旅客,总能拧成一股绳,将车站视为共同的家园和实现价值的舞台。十年间,这座年轻的枢纽培养出10余名担任段各级管理岗位职责的优秀干部职工。
  汽笛长鸣,肇始新章。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迈向更高质量,铜陵北站必将承载着铜陵人更恢宏的梦想与更热切的期待,在飞驰的时代轨道上,牵引这座城市驶向更为广阔、更加辉煌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