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铁路研学 胡逸豪/口述 徐晨 整理/拍摄
在今年开学前,我收获了一份来自铁路的独特礼物,它裹挟着热情,承载着跳出书山题海、触摸真实世界的机会,那就是新长工务段牵头组织的研学之旅,这是一次让我从象牙塔走向实践的破茧之旅。
最初,当我获得研学志愿者的机会时,带着几分天真,将其视作一场旅游,觉得有老师带着我,我只需跟在他们身后,安心享受庇护。可现实很快打破了这份轻松——接连不断的筹备会议、改了又改的演讲稿、长辈们寄予的期待,像烦人的蚊虫,一点点啃噬着我最初的兴奋,让心渐渐蒙上阴影。
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老师临时离开后,学长将活动主持的重任交到我手上,且次日就要正式开展。突如其来的压力瞬间引爆了我的情绪,放弃的念头在脑海里反复打转,甚至想找借口把任务推出去。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个濒临崩溃的瞬间,成了我成长中珍贵的转折点。
同伴察觉我情绪低落,主动过来拍着我的肩说:“别慌,我们一起搭把手。”学长一遍遍帮我梳理流程,笑着鼓励我说:“你上台5分钟就会忘了紧张。”就连戴小黄帽的孩子们,也在互动时用清澈的眼神望着我,好奇地追问:“姐姐,铁路知识是不是很有趣呀?”这些瞬间聚集在一起,成了我不再怯场的底气。原来“被需要”的感觉,能让人生出这么多勇气。
终于站在台前,36双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的紧张感突然就淡了。起初,我还紧攥着演讲稿,可当有孩子准确答出“这是复兴号”时,惊喜取代了局促,我原本背好的内容,也变成了和孩子们互动的灵活表达。我不再是完成任务的志愿者,而是和他们一起探索铁路奥秘的同行者。那个曾躲在老师、家长身后的我,此刻正为孩子们播下关于中国铁路的小种子。
这场铁路科普问答很棒,视频时长正好,互动环节总有孩子举手回答。在这第一次的尝试中,我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勇敢。
回顾这场铁路研学之行,我突然明白,充实的感觉是有担当。而今面对学业,书山题海仍在,但我的心情已不同。我不再像井底之蛙、局限于方寸天地,而像悄悄扎根的竹笋,耐心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的破土而出。所以,我非常感谢来自铁路的这份研学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