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艺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多式联运是打通物流堵点、激活经济动能的关键抓手。从产品创新到服务升级,从物流基地提质到路企机制协同,集团公司以多式联运为核心引擎,深化货运改革、优化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推动铁路货运质效双升。截至9月28日,集团公司今年完成集装箱货物运输388万标箱、发送量5769.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8%、18%,交出了亮眼的货运上量答卷。
在集团公司委托下,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简称“市交协”)以凸显政策咨询、协同之优势,助力集团公司破解货运发展难题,推动“轨道上的长三角”货运稳步攀升。近年来,集团公司与市交协下属的上海多式联运分会建立协同机制,组织并指导上海多式联运分会查找、研究、解决铁路货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推动形成“政府引导、铁路主导、企业参与”的物流发展新格局,为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铁”动力。
打造“谱系化”货运班列
织密高效货运网络
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区域,物流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面对长三角货运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集团公司充分发挥上海多式联运分会“智囊团”作用,紧扣客户需求,以多式联运为突破口,打造“谱系化”班列产品体系,让铁路货运产品贴合企业运输节奏。
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为多式联运指明方向。集团公司依此对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中远海运等港航企业,创建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组建路港合资公司,统筹资源打造“班列+班轮”铁海快线,吸引长三角更多外贸货物从公路转至铁路运输。今年,集团公司将管内短途海铁联运班列由85列扩至98列,跨局始发货运班列达65列,基本构成3个速度等级、4个类型的“谱系化”班列体系,以客车化、组合式、“天天班”模式,覆盖长三角主要城市及物流节点,畅通区域物流大通道。
在细分市场中,集团公司精准补位运力空白。针对合肥至东北、沪宁至京津冀运输缺口,集团公司新增合肥东至沙岭、南京东至周李庄“天天班”快速集装箱班列;优化了乔司至西安国际港等5列班列运行时刻,提升班列的开行品质;将金华东至磨憨口岸普快城际班列调整为中亚班列,丰富了国际货运通道。
按国铁集团要求,集团公司开行金华东至广州国际港、合肥北至城厢两条示范线,采用95306网络订舱、专属客服服务,其中,金华东至广州国际港班列全程仅17小时,较普通班列压缩18小时以上。7月上旬,合肥铁路物流中心联合中铁集装箱上海分公司首次开通安庆北至上海铁海联运直达班列,运时较零星发运减半。中国外运股份公司安徽分公司表示,每月通过该班列发运100车货物,货发量较上半年月均增长3倍,助力长三角制造业产品外运迅猛提速。
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149.9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1.33万辆,均居全国之冠。面对安徽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集团公司推出“安徽智造+便捷物流”模式,在芜湖新增4列JSQ普快城际班列,为“安徽智造”新能源汽车拓展市场提供稳定运力。
集团公司还积极扩充国际联运新通道。7月,一列满载光伏支架的货运专列从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启程,经新疆喀什北站转公路至吉尔吉斯斯坦,最终抵达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开辟出中吉乌“铁公铁”联运的新路径,与连云港既有欧亚班列互补,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提供运输支撑。
推广“全程化”物流服务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优质服务是赢得客户的“压舱石”。聚焦长三角制造业运输痛点,上海多式联运分会为集团公司提供丰厚的市场调研资源,助力集团公司推广“全程化”物流服务,从“单一运输”转向“全链条保障”,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为推进物流总包业务,集团公司在长三角货运领域建立并完善总包业务流程以及配套制度,强化“总对总”项目与区域营销结合。8月20日,搭载40个集装箱粮食的乡村振兴班列从合肥铁路物流中心谢桥货运站驶出,班列首次采用铁水联运“一单制”模式,将皖北粮食经铁路运至江苏吕四港后转水路南下。“这比全程水运缩短10天以上,综合物流成本降10%左右。”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副主任张乘介绍,该模式拓宽了皖粮出省通道,也为其他大宗物资运输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7·1”新图实施后,集团公司借新增多式联运项目推出“一单到底”全程服务稳定白货货源,同时强化中欧(中亚)班列期效管理,优化图定班列线条。截至8月底,管内各平台过境班列兑现率多数超100%,显著提升了运力保障能力。
在集团公司指导下,上海多式联运分会对接路港企三方,全程组织会商协调,协助化解班列开行中政策、通关、运力匹配等问题;他们牵头相关科研院校开展运输需求市场调研,为集团公司优化班列布局、调整运行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提升运输组织精准性与响应速度。
自8月28日起,苏北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在海安按照每月1至2列常态化开行,集团公司协调南通海关实现铁路与海关数据直连,通过“一次申报、一次承运、一单贯通”,为跨境物流提供高效方案,拓展苏北货运市场。海安铁路物流基地作为多式联运全程物流经营人,提交“多式联运申请单”实现全程高效通关,大幅提升通关效率。
面对暑期白货运输的传统淡季,集团公司联合港航企业推出“班列+两端配套”“班列+物流总包”模式,推广铁海联运“双快”渠道与“一单制”服务,大力攻坚光伏、饮料、商品车等白货运输市场。7月11日、7月18日,集团公司分别实现单日货发量66.9万吨、单日装车15388车,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推动长三角铁路货运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跃升。
建设智能化物流基地
夯实多式联运根基
智能完善的物流基地是多式联运发展基石。在上海多式联运分会调研咨询的协助下,集团公司以“打通路企链接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强化港站扩能改造,推进智能化物流基地建设,将场站升级为拉动货运上量的高效“发动机”。
今年6月27日,国内首个混行模式自动驾驶试验铁路场站——义乌苏溪集装箱办理站开通运营。该站依托甬金铁路与宁波舟山港枢纽功能,将海港功能前移至内陆,实现陆港与海港无缝衔接,为企业缩短50%通关时间,成为多式联运基建升级标杆。
如今,集团公司已拥有58个具备集装箱铁海联运办理能力的内陆场站(专用线),年作业能力超500万标箱。宁波北仑港站、穿山港站通过扩能与新建,年作业能力均突破100万标箱;芜湖塔桥货场、扬州江都专用线投用,为奇瑞汽车、晶澳光伏等企业打开出口通道;阜阳北、石湖荡等货场(专用线)新建改建,年增200万标箱作业能力。
为协助集团公司圆满解决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审批、用地保障、跨部门协作等方面难题,上海多式联运分会多次组织长三角物流基地建设专题协调会,联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论证重点物流基地建设方案,确保物流基地建设项目科学布局、高效落地。
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发展是物流基地赋能的一帧生动写照。2017年,该中心站海铁联运集装箱发运量仅为3.28万标箱,在集团公司统筹与市交协的协调下,通过优化运输组织、提升场站智能化水平,截至今年8月底已完成60余万标箱,预计2025年突破百万标箱。南京铁路物流中心营销部以光伏企业案例印证:丹阳东至芦潮港“天天班”开行后,企业每年减少集装箱运输成本超500万元,还实现“零库存”管理。
上海多式联运分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路企常态化沟通机制,促进多式联运信息共享与资源协同。近期,杭州铁路物流中心联手宁波舟山港召开“陆海一体双向开放”座谈会,巩固并强化路港合作机制。
以多式联运为纽带,以“打造货运强局”为目标,集团公司借助上海多式联运分会在政策咨询、市场调研中作用,深化与行业协会、港航企业、地方政府合作,打通堵点、畅通循环,推动长三角铁路货运提质增量,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铺就货畅其流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