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望吴和庚
吴和庚和妻子
儿子(右)也是一名铁路人
所获金盾荣誉章 记者 胡小东 陈智杰/文 通讯员 杨学玉/摄
不久前,102岁的“开国警察”、上海站派出所原副所长吴和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一生获得的各类奖章、证书等无偿捐赠给单位。在捐赠仪式上,他抚摸着一枚枚勋章,轻声地说:“这些东西不该躺在家里,交给组织,我很满意。”
吴和庚是江苏丹阳人,曾任上海站派出所警长、副所长。1949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警备部队,1950年5月因部队改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铁路人民警察。他曾获全国先进生产者、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他常说:“我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只能讲贡献,不能讲报酬。”这句话,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从田埂走向铁路 1924年,吴和庚出生在江苏丹阳吕城镇毛庄村最穷的人家。17岁那年,日本鬼子的枪声打碎了本就艰难的日子,父亲被活活打死,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活下去,他给地主放牛,给竹匠当学徒,手掌磨出厚茧,却还是吃不上一顿饱饭。“寒冬腊月,娘光着冻裂的脚,走几里地去讨饭,回来时裤脚全是冰碴子。”想起母亲,吴和庚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
1948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村里来了几名“陌生人”,夜里常在晒谷场碰头,吴和庚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说,要让穷人过上好日子。”这句话像一团火,点燃了吴和庚心里的光,他开始偷偷干起了帮助地下党筹备军粮的工作。
“把掺着沙土的坏粮食放在上面,让伪军征粮,把好的干净的几斗米藏在柴火堆里,趁夜色送到约定的石桥下。”吴和庚回忆说,“有一次遇到巡逻的伪军,我抱着米袋钻进芦苇荡,在水里泡了半个小时,直到危险过去,嘴唇冻得发紫。”
1949年4月23日,丹阳全境解放的那天,地下党同志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找到了他,说:“跟我们走,去当铁道兵,保护铁路,保护老百姓!”
那时的吴和庚从未见过铁路,但望着对方帽徽上的红星,想着那句“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他用力地点了点头。次日,吴和庚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警备部队的一员。同年5月28日,上海解放的第二天,他随军进驻上海火车站,站在月台上看着蒸汽火车呼啸而过,第一次觉得“日子有了奔头”。
1950年5月,铁道警备部队改编为铁路人民警察,吴和庚领到了一身人民警察制服,帽檐上的警徽闪着光。对着镜子,他把衣角整了又整。那个曾在田埂上“讨生活”的少年,从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铁路警察。
带着“在新中国,不能让老百姓受骗受损失”的信念,吴和庚开启了他人民公仆的一生。
抓小偷“上瘾”的模范铁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刚从战火中苏醒。反革命分子潜伏在暗处困兽犹斗,车站里小偷、骗子横行,治安情况异常复杂。每天15班列车带来的不仅是旅客,还有层出不穷的案件。吴和庚上班第一天就下定决心:“绝不能让老百姓在这里受欺负。”
他抓第一个小偷的经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那天他在候车厅立岗,一个身穿灰布衫的男子总在旅客堆里蹭来蹭去,眼睛总盯着别人的口袋。突然,一位老太太的布包“哗啦”一声被划开,零碎的钱票撒了一地。男子转身就跑,吴和庚一个箭步冲上去,死死攥住他的胳膊。
“他力气大,拼命挣扎,把我的警棍都攥弯了。”最终人赃并获,老太太拉着他的手哭:“同志,感谢你哦,这是我给老伴抓药的钱啊!”
从那天起,吴和庚“迷”上了抓小偷。他把车站里的坏人分为三类,并总结出一套“看相法”:扒手眼神游离,专盯口袋,多出现在售票口、检票口等排队的地方;拎包贼脚跟虚浮,东溜西窜,多出现在旅客休息区;骗子嘴不停歇,见人就搭话,喜欢在人少的地方下手。
“我们在车站组织了一支便衣组,刚开始只有8个人,我是组长。”吴和庚说。为了摸清规律,他每天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下班,穿着便衣混在人群里,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抓小偷,他常常下班了还泡在车站蹲守,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被同志们笑称,抓小偷上了瘾。
密切联系群众是吴和庚屡立功勋的法宝。有一次,所里接到报案,说有个惯偷在车站附近活动,但受害者都怕报复,不愿做证。吴和庚带着民警去走访,有户人家一看到警服就关门。他不气馁,每天隔着门跟主人拉家常,从工作情况聊到孩子上学,从柴米油盐聊到国家发展。几天后,门终于开了。
“吴同志,我信你。”主人拿出藏着的证据,案子很快告破。
“群众不是不配合,是没把你当自家人。”他常跟年轻民警说,“进得了门,说得上话,才能交上心。”
一个清晨,一名旅客急得满头大汗,他放在电话亭外的皮箱不见了,里面有重要文件和慰问金。当时正值交接班,只有两名民警在岗。吴和庚沉着地说:“按老规矩来,你去堵天目路,我去堵西藏路桥!”没有过多的布置,两人分头行动,不到两小时,小偷被逮捕。打开皮箱,文件、钱款一分不少。旅客握着吴和庚的手激动地说:“铁路警察,真神!”
原来,为了防止小偷逃脱,吴和庚早已摸透了上海站周边的11条“逃跑路线”,并手绘《发生案件追击图》,根据逃跑时长,每条线路都有固定的蹲守点,按照路线追击,屡试不爽。
踏实的办案作风,让吴和庚成了群众口中的“斗敌能手”。1950年至1953年间,他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40余名、劳改逃犯8名。1956年,他穿着崭新的制服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民警治保功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所有新中国人民警察的坚守奉献。”吴和庚说。
做一辈子的“人民公仆” 吴和庚的家位于上海站西北方向500米左右的一栋老楼里,24平方米的房子,刷着白石灰墙,家具都是他亲手打的,木桌腿用了40多年,被磨得发亮,藤椅补了又补,却干干净净。
吴和庚的儿子吴晓敏说:“我的父亲是一位物质欲望极低、幸福感很强的人,他总说,自己这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能有今天,依靠的是党的领导和教育,现在能有个遮风挡雨的住所,就知足了。”
扎根一线、不求回报是吴和庚最鲜明的工作生活作风。共事过的老民警还记得,吴和庚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放着一沓零钱,那是给困难旅客准备的。有一年冬天,一个小姑娘在候车厅哭,说钱包丢了回不了家。吴和庚掏出自己的工资,给她买了车票,还塞了几个热乎乎的馒头。“出门在外,谁还没个难处?”他常说。
1973年3月,吴和庚离休了,之后的17年,他成了派出所的“义务兵”。单位要发补贴给他,他分文不要,获得的奖金,全买了公文包、搪瓷杯等,分给所里当办公用品。问及原因,吴和庚说:“我在所里就是打打杂,国家给我发退休金,这就足够了,不能白拿国家的钱。”
义务上班期间,吴和庚可不像自己说的“就是打打杂”。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在候车室巡逻,一名身穿黑色上衣的中年男子引起了他的注意,“眼睛滴溜转,老往人多的地方蹭”。多年的从警经验让吴和庚认定,这不是个好人!不出所料,男子突然袭向一名女性,抢了她的挎包,转身就向外跑。吴和庚立刻上前拽住男子的胳膊,争斗间,男子一脚踹倒吴和庚,腿部传来的剧痛让他倒地不起,他也顺势抱住男子大腿,直至民警赶来将男子制服。到医院才发现,吴和庚的腿骨折了。
当时,看着已经66岁的父亲躺在病床上痛苦的表情,吴晓敏既感动又心疼,他下定决心:“哪怕父亲再不愿意,也不能让他去一线了。”
可之后几年,吴和庚依然义务上班,帮助同事一起分析案情,指导青年民警,参加反扒宣传……他的家也成了“义务警务室”,邻居若发现有可疑人员,总会先告诉他。有一次,他听邻居说,楼下有人鬼鬼祟祟,他拄着拐杖就下了楼,硬是跟着对方走了三条街,直到将他交到巡逻民警手里才放心。“离休了,党员的身份还在。”吴和庚说。
2020年疫情期间,97岁的他拄着拐杖走了3公里来到上海铁路公安处,把1000元钱交给党组织:“这是我的特殊党费。”去年6月,他和老伴一起跟上海市红十字会签了协议,身后捐献其遗体。今年7月,他将珍藏一生的各类奖章、证书无偿捐赠给单位,为公安事业育新人、增后劲贡献力量。
“现在人民素质高了,社会治安好了,但我们千万不能忘了‘人民警察为人民’,要让老百姓满意,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吴和庚最想和青年民警说的。
(部分图片由上海铁路公安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