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雪与轨道的光

汽笛
  马紫薇
  父亲退伍时,带回一张泛黄的照片:新疆军区的雪原上,他握着钢枪,眉毛结着霜,眼神却比雪更亮。那时我不懂,为何他总对新疆的风雪念念不忘,直到翻开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书页间漫出的雪粒,突然照见父辈的青春,也映亮我作为信号工的日常。原来,新疆的风雪里藏着两代人的坚守密码,父亲以钢枪护边疆,我以扳手守轨道,而李娟笔下的阿勒泰人,以生命吻荒野——平凡的守护,本就是最壮丽的史诗。
  从边疆风雪到轨道坚守
  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满是细碎却郑重的日常:牧民赶羊时数不清的“咩咩”声,围炉分食烤红薯的温热,甚至戈壁滩上沙枣落地的轻响……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构成了生活最坚实的基底。
  父亲的新疆岁月,同样由无数“平凡”组成:黎明前的岗哨,钢枪上的霜花结了又化;巡逻时踩过的雪窝,深一脚浅一脚印刻着国境线;营房里分食的硬馕,就着雪水吞咽也成了美味。
  如今,我在合肥电务段合肥南沪蓉场信号工区的日常,与父辈的坚守奇妙呼应:凌晨巡检时,弯腰查看轨道电路接头是否锈蚀,像父亲观察边境线的蛛丝马迹;深夜驻站时,盯着控制台的站场图,监测设备的每一次“呼吸”,就像父亲守着岗哨等待黎明。这些重复的动作,实则是守护安全的“密码”——道岔间隙误差不能超0.5毫米,轨道电路的绝缘值要时刻稳定……就像父亲把“守好每一寸国境线”当作使命,我们也将“护好每台设备”刻进日常。
  从荒野风雪到设备站场的坚韧生长
  阿勒泰的冬天漫长严酷,牧民却从未抱怨,“赶着羊群走四季,把冻土刨出春天”。这种在苦难中扎根的韧性,在父亲的军旅生涯与我的信号工世界里同样鲜明——父亲的“风雪”是零下40℃的岗哨,我的“风雪”是盛夏户外的40℃高温、寒冬转辙机里凝固的润滑油,以及智能信号系统突发的监测故障报警。
  李娟写“生活给你冻土,你就种出扎根的芽”。父亲在雪原练匍匐,积雪冻住钢枪却冻不住眼神里的光;我在沪蓉场战高温,工装被汗水腌出盐花却腌不坏守护的决心。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咬牙坚持——原来所有的坚守,都是与苦累的温柔对抗。
  从钢枪雪色到轨道微光的平凡诗意
  小时候,我总盯着父亲的照片发呆:雪原苍茫,他握着钢枪,身姿像棵被雪压弯却不肯倒下的云杉。那时不懂,为何冷峻的画面里,我却看出一丝温柔。直到在沪蓉场的深夜巡检,看信号机在月色里明灭,突然悟了:父亲守护的是边疆的安宁,我守护的是轨道的畅通,而李娟笔下的阿勒泰人,守护的是土地的生机——平凡的坚守,本就是最动人的诗意。
  李娟写“冬日围炉烤红薯,火星子溅在围裙上,像撒了把星星”;父亲的边疆岁月里,“雪原行军时,月光照在钢枪上,像系了条银丝带”;而我们的工区日常,“凌晨调试信号机,灯光穿透晨雾,像给轨道系上金腰带”。这些画面何其相似,平凡的场景,因坚守镀上了诗意的光。
  两代人的“阿勒泰”,父亲的新疆、李娟的阿勒泰、我的沪蓉场,看似天各一方,实则同频共振。父亲在边疆守“国土线”,我在工区守“安全线”,李娟在文字里守“生活线”——三条线,串起的是平凡人对责任的死磕,对岁月的深情。
  读完《我的阿勒泰》,再看沪蓉场的信号机,竟觉得它们和父亲照片里的钢枪有了呼应:一个守护边疆的过去,一个守护时代的现在,而李娟的文字,守护着平凡里的永恒。我们都是平凡的守灯人,父亲守的是边疆的星光,我守的是轨道的灯火,李娟守的是生活的微光——当无数微光汇聚,便成了照亮时代的星河。
  合上书,沪蓉场的信号灯又一次亮起。远处,列车带着汽笛驶向远方;记忆里,父亲雪中握枪的背影愈发清晰。突然明白,所谓《我的阿勒泰》,从来不是地理坐标,而是每个平凡人在坚守中活出来的“精神原乡”。父辈的钢枪、我的扳手、李娟的文字,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把坚守的日子过出温度,就是最动人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