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莘迪
前两天坐地铁,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男子,在看网剧,手机声音大得我都能听到,手机中传来:“重生!这一世我要让……”我瞥了一眼屏幕,演员夸张的表演、公式化的剧情走向,让人忍俊不禁。邻座的人看得入神,嘴角不时扬起笑容。我不禁想,这笑容里藏着多少人的未竟之梦?
看着邻座人的表情,我陷入思考。人生如棋,落子无悔。可又有几人能做到“无悔”呢?总有人不满足于当前却又无力改变之时,便陷入自欺欺人之中,常常念叨着“如果当时怎样怎样就好了”,幻想回到过去改变当前自己的窘迫。可偏偏世上没有后悔药,偏偏我们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于是在夜深人静时,去默默复盘那些“如果当初”。如果当初勇敢表白,如果当初坚持梦想,如果当初没有说那句伤人的话,如果……这些“如果”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时不时地扎着我们的心。
历史长河中,这样的遗憾更显沉重。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间总有许多“意难平”,那是诸葛丞相星陨五丈原的千古长叹,那是大唐白发老兵独守西域50余年的铁血孤忠,那是藏经洞中瑰宝遗落他乡的敦煌之殇……我们多么渴望有一台时光机,回去改写这些令人扼腕的瞬间。于是有了各类穿越小说中的“逆天改命”,创造故事来缝补这些裂痕——让丞相北伐成功,让老兵等到援军,让经卷安然留在莫高窟。这不是幼稚,而是一个民族对伤口的温柔抚摸。
可是生活终究不是剧本,幻想中的东西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时光无法倒流,过去的事情已有定数。一味地沉溺在对过去的幻想中,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它从不为任何人停留,更不会倒流。文学作品中的穿越重生,终究只是精神上的“迷幻剂”。药效过后,现实依然如故。正如王阳明所言:“在事上磨炼,方见真章。”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幻想改变过去,而在于勇敢面对当下。
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师们最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不会试图让千年壁画恢复如新,而是小心翼翼地修补,修旧如旧,让岁月的痕迹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种智慧,或许正是我们面对遗憾时最需要的态度。
与其沉溺在“如果当初”的幻想里,不如把遗憾化作前行的动力。那个错过的白月光,教会了我们珍惜眼前人;那次失败的选择,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段迷茫的岁月,反而磨砺出更坚韧的心志。
地铁到站了,人群如潮水般涌出。有人还在回味方才的剧情,有人已经收起手机,整装待发。站台的播报音响起,提醒着我们:时光从不倒流,但每个崭新的当下,都是改写未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