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7辆普速客车接受“深度体检”

合肥车辆段全面提升车辆运行品质和服务保障水平
综合新闻
  通讯员 潘薇
  秋意渐浓,合肥车辆段客整场,覆盖千余辆普速客车的“深度体检”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普速客车车辆段,自8月底以来,围绕客车制动系统、走行部、上部服务设施等检修重点,运用数字化装备、精细化流程、三级质检验收等方式方法,对1077辆普速客车进行深度整修,全面提升车辆运行品质和服务保障水平。
  数字装备运用
  检修不再“误差大、效率低”

  “列车已进入检修线,请各班组按流程作业!”9月22日上午,随着调度指令响起,合肥车辆段检修库内10余名客车检车员迅速就位。赵恒辉是去年新入路的职工,只见他半蹲在车轮旁,手持检点锤轻击踏面,耳听声、手触感,配合MES系统手持智能设备检测,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我每天检查约30辆车,每一个部件都必须看到位。现在用手持设备对着部件扫一下,数据直接进MES系统,哪一步没查系统都清清楚楚,不会漏过任何一处。”赵恒辉说。
  此次秋季整修,该段首次全面应用“运用生产MES系统”,实现了作业流程的数字化升级。系统自动采集车辆参数,实时判定数据达标情况,并分析潜在故障,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以前人工检测一组车需2小时,现在效率大幅提升,数据可靠性也显著提高。”合肥运用车间副主任许猛介绍。
  该系统还实现了检修质量“全程追溯”,一旦出现问题,点击数据就能定位到具体作业人员、检测时间和设备型号,彻底解决了传统检修“责任难追溯、故障难定位”的短板。
  除了MES系统,智能检测设备的配套应用也在现场广泛运用。绝缘检测中,智能绝缘检测表取代了传统万用表,检测结果实时上传,不仅解决了人工测量“误差大、效率低”的问题,还能自动生成检测结果,为后续检修提供可靠数据源。
  聚焦安全舒适
  防隐患、抠细节

  “铸钢转向架高应力区要仔细检查,折棚风挡防脱卡必须逐个确认!”在K1035次列车旁,库检二班班组长杨超正拿着作业流程提示卡,对照项点逐一检查。有着30年检车经验的他,对此次秋整的“精细化”感受非常深刻:“以往的整修侧重‘修故障’,现在是‘防隐患、抠细节’,新增的项点全是从安全和舒适角度提升乘车体验。”
  此次秋整新增了四大关键项点:铸钢转向架深度检查,排查铸钢构架裂纹;折棚风挡防脱卡确认,防止运行中因振动脱落;车下电源普查,重点整治接触不良隐患;烟火报警器专项除尘,确保高温干燥季节灵敏报警。这些项点看似细小,却是安全关键。
  “精细化”不仅体现在安全项点上,更延伸到旅客服务设施。结合前期春季整修质量抽查发现的上部服务设施典型问题,开展座椅、厕所、车内照明、车内墙板、顶板、地板等问题专项整治,消除坐垫塌陷、便器脱漆和发黄、灯具不亮、异音、异味等影响旅客舒适性的问题,让旅客坐得舒适。
  为统一整修标准,该段各运用车间选取不少于两辆不同车型的常用客车作为“样板车”优先整修,并成立电加热器、车门等6个专项整修小组,统一流程、标准,规范整修作业。“我们通过立标打样,让各班组在整修过程中都有章可循,确保所有客车的整修质量保持在同一高水平。”技术科科长张焰红表示。
  三级质检制度
  严把质检质量关

  “绝缘阻值正常,接地保护有效,空调系统达标。”在整修完毕的列车旁,质检员闵祥志手持智能终端,逐一核对MES系统自动采集的车辆参数。与以往依靠手摸、耳听的传统验收方式不同,如今的质检工作更加倚重数据的精准判断。
  “每个关键部件的检修数据都会实时上传系统,任何不达标项都会被自动识别并预警。”技术科副科长邓炜介绍。
  为确保整修质量,该段建立了严密的“作业者自检、班组长复检、专职质检员验收”三级质检制度。在客车整备场,检车员完成检修后,工班长立即进行复检,重点核查转向架、制动系统等关键部位。整修完成后,所有车辆还需通过鉴定验收团队的全面质量鉴定,鉴定结果直接纳入绩效考核,优秀列车、班组将获得奖励,这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职工追求高质量的积极性。
  此次客车秋季整修预计11月上旬全部完成。届时,经过“深度体检”的普速客车将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