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铁时评】

守牢安全底线打好收官之战

方平华
综合新闻
  “岁暮天寒,物燥风紧”,第四季度历来是安全“大考期”。今年这一阶段,既是低温气候下雨雾和冰雪天气的“高发季”,又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海进博会等重要节点的“敏感期”,更面临各类设备经过暑运和“黄金周”高强度运行后的“疲劳期”。多重压力交织叠加下,尤其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保持警觉、警醒、警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不过夜的极端负责精神,守牢安全底线,打好收官之战。
  精准研判风险是抓好安全的“先手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四季度安全风险的隐蔽性与突发性更需提前预判。外部环境上,受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影响,钢轨易出现冻胀、接触网易发生覆冰,这些都可能影响行车安全;运输组织上,客流不均衡和货运阶段性高峰都会带来多种变化,站车疏导与调度指挥压力陡增;设备和人员上,长期运营的高铁、客观存在的工学矛盾、错综复杂的协作关联单位,以及特殊场景、建设源头性问题等未认知、不托底的风险,容不得丝毫忽视。年底时节,一些工作还有可能出现赶工期、抢进度等情况,也容易出现低标准、快节奏的安全短板。这些都需要各单位紧密联系实际,把风险研判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深入,特别是高度警惕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突破红线底线、小概率安全风险带来大问题、突出隐患问题多发频发,坚决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强化隐患排查是把控安全的“硬抓手”。“涓流不止,溪壑成灾”,小隐患若不及时处置,极易酿成大事故。只有提前排查隐患,从源头上消除风险,才能避免事故发生后的“被动救灾”,这也是成本最低的安全管理方式。隐患排查力求“全”与“细”,对照“集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要求,聚焦高铁和旅客列车、施工安全、设备质量、极端天气、消防反恐、作业安全、外部环境安全等关键风险,各部门各单位要明确隐患排查的内容、标准、方式和频次,压实责任,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整治讲究“快”与“实”,对排查出的隐患要逐一销号整治或采取临时管控措施,确保“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巩固一处”,绝不留“后遗症”。
  管控安全关键是守住底线的“压舱石”。无数的事故案例警示我们,安全工作就像“链式反应”,关键环节失守便可能引发连锁风险。结合季节性、阶段性特点,要盯紧“人”的关键,各级干部要认真履职尽责,狠抓安全措施落实,一线人员要加强防寒作业培训,严格执行职工基本作业制度、作业标准;控住“车”的关键,着力提高设备秋季鉴定质量,细化调图后列车运行组织方案;守住“应急”的关键,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安全信息管理和应急处置,提升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季度的安全工作,事关能否实现高质量安全年、能否实现全年工作决胜收官。从顶风冒雪的线路巡检员,到精准调度的指挥中枢,再到细致服务的站车人员,需要广大上铁人用坚守诠释责任。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抓铁有痕”的干劲,把风险想在前、把隐患除在前、把关键控在前,才能真正善始善终,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