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荒隅蝶变文旅公园

——金山铁路松浦大桥桥下空间焕新记
铁路纪实
    列车飞驰伴舟行

    文旅公园绿草如茵

  记者 陆应果 文/摄
  秋高气爽,阳光洒落在黄浦江的波光之上,宛如碎金跳跃。金山铁路松浦大桥如一道钢铁长虹,两桥并行,横跨南北。新桥上,动车与货物班列交替飞驰,彰显着流动的活力。老桥上,机动车川流不息,公路人行道行人如织,老人孩童三五成群聚集休憩。江面货轮穿梭,白鹭与江鸥时而掠过水面,时而盘旋于桥墩之间,仿佛在为这座跨越半个世纪的“浦江第一桥”低语致敬。
  走进上海松江区车墩镇黄浦江畔的上海松浦1976铁桥文旅公园,大门外一座硕大的复古信号灯矗立眼前,“1976”两个黄色大字格外醒目,仿佛在无声诉说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荣光。
  蓝天白云下,草坪如毯,绿树成荫,废旧场地已化作花园办公区,铁路路徽、车轮、站台标志等铁路文化元素映入眼帘。轰鸣的挖掘机正在平整场地,一群园林工人弯腰铺设草皮、修剪枝叶——这里曾是违建林立、垃圾遍地的荒芜角落,如今正蜕变为集历史、生态、休闲于一体的“铁桥文旅公园”,书写着上海城市更新的动人诗篇。
  时代变迁
  桥下空间渐成“遗忘角落”

  秋日的风,带着点岁月的记忆。“松浦大桥,1976年6月29日建成通车,是黄浦江上第一座跨江大桥,主桥为双层公铁两用铆接钢桁梁结构,上层为双向两车道公路,下层为单线铁路,承载着金山铁路的客运与货运重任。”上海松浦公铁大桥护路维保办公室主任葛荣跃谈及大桥的枯木逢春,难掩兴奋,“这座大桥曾是上海工业时代的象征,是‘一桥飞架浦江’的壮举,见证了无数列车呼啸而过的辉煌。”
  曾经,铁路与军旅文化在此交融。黄浦江大桥北岸驻有守桥部队,铁路桥梁工人与官兵们相依为伴、朝夕相处,共同守护着这座跨江大桥。后来,大桥交由上海工务段负责,如今该段松江桥梁车间黄浦江桥梁养修工区便驻扎于此。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桥下空间逐渐被“边缘化”。因管理“真空”,这里一度成了违建的“温床”:砖房、窝棚、临时工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甚至有人在此开垦农田、养殖家禽。污水横流,垃圾堆积如山,杂草丛生,“脏乱差”成了桥下的代名词。附近居民无奈道:“这么重要的地标,桥下却像被遗忘的角落,每次经过总觉得可惜!”
  更令人忧心的是,大桥周边安全隐患频发,高压线下放风筝、飞无人机等行为屡禁不止,威胁着铁路行车安全。“每次巡查,我们都要提醒群众注意安全,防范台风暴雨。”上海松浦公铁大桥护路维保办公室副主任葛成旗是位老铁路人,在这里扎根守护大桥36年,熟悉每根钢梁、每块砖石和一草一木。
  他回忆说:“我是这座大桥的守桥人,却总面对一片荒芜的‘孤岛’,道路坑洼积水,垃圾成堆,甚至有人养猪养羊。”这座承载历史荣光的地标,其桥下空间与黄浦江畔日益优美的滨江景观格格不入,仿佛一颗明珠被深埋尘土,令人心痛。
  生态整治
  昔日“荒隅”重现生机

  守护家园,怎能忘记黄浦江畔这块宝地?2020年起,在上海市交通委、政法委、铁路公安、地方政府等多方支持下,金山铁路公司组织上海工务段等松浦大桥维保单位,共同拉开一场持续性的生态系统整治,重点改造松浦铁桥及其周边区域环境。2021年至2022年,整治进入“基础整治攻坚期”。
  “我们对环境的整治,不是简单美化环境,而是让历史基础设施重新融入城市生命。”金山铁路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景华的话语,道出了整治行动的初心。
  “啃硬骨头”的过程充满挑战:有的违建建筑结构复杂,拆除需高空作业;有的住户情绪抵触,需反复沟通协调,但整治团队迎难而上,不仅清除了乱象,还同步实施排水系统改造,解决了长期积水问题,并加装围栏,严控铁路用地边界,从源头杜绝“违法乱搭乱建”回潮。
  2023年至2024年,整治转入“生态修复期”。37处违规建筑被依法拆除,2800吨建筑与生活垃圾被清运出场,每一车垃圾的运出,都是对城市肌理的一次“清淤”。此外,铺设草皮逾2万平方米,种植绿植1500平方米,耐阴植被在桥下形成“森林效应”,有效改善了微气候。“环境整治施工中,我们坚持环保原则,做到污水与降水分离,保护水源。”金山铁路公司安全设备部部长吕明介绍,“金山公司与松江区车墩镇紧密协作,相互支持配合,及时对道路进行硬面化,便民惠民,实现路地联动‘1+1>2’的治理效果,受到群众点赞。”
  漫步在老桥人行道上,可见上海市水务部门正在对大桥下的江堤进行加固改造施工,江上的渔船在投放鱼苗,重建生态链。白鹭、江鸥纷纷回归,昔日“荒隅”重现生机。
  文旅赋能
  以历史记忆打造文化地标

  自2025年起,整治进入“文旅赋能期”,松浦大桥从交通设施迈向文化地标。
  今年8月,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即将开放。公园以“记忆之轴”“活力之环”“自然之窗”三大主题分区,讲述铁桥的前世今生。
  “记忆之轴”沿旧铁轨铺设漫步道,陈列1976年的建桥文物、老照片与铁路设备。铁路文化展示长廊与墙体彩绘交相辉映,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建桥岁月的艰辛与荣光。“车站印象”阳光房、1976站台标志、铁路徽章雕塑,唤醒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活力之环”则充满现代气息:篮球场、半场足球场、攀岩墙、室内乒乓球馆、台球房、骑行驿站、露营草坪、休闲咖啡屋一应俱全,红色“党建廊架”蜿蜒其间。市民在此运动、社交、亲子互动,老桥正焕发青春活力。
  “自然之窗”连接黄浦江生态廊道,观鸟台、观水平台让游客亲近自然,看白鹭翩跹,听江风低吟。桥下空间不再是“灰色地带”,而成为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绿色客厅”。
  “如今,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老桥上人气十足,成为市民打卡新地标。”上海金山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章勇津津乐道,他还将市民在此休憩、打卡的网红视频转发给记者,分享这美丽的“江桥风景”。
  据悉,下一步二期、三期工程将拓展滨水功能、优化露营区、美化绿化,并打造花园办公与健康运动区。此外,更深远的规划正在推进:开发铁路与军营主题研学课程;挖掘铁路桥历史,传承军营文化;申报国家建筑工业遗产保护目录,联动江桥一体的松江全域文旅线路,让松浦大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典范。
  从1976年的“一桥飞架”到2025年的“桥下蝶变”,松浦大桥完成了从交通枢纽到文化地标的历史跨越。它不再只是钢铁与混凝土的集合,而是承载记忆、连接自然、服务市民的“城市客厅”。
  呼啸而过的列车与悠闲散步的游客在此交汇,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活力在此共鸣。这座“浦江第一桥”,正以崭新的姿态,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桥下故事,成为上海城市更新中“微改造、精提升”的生动画卷,也向世人昭示:一座桥,可以老去,但一座桥的精神与空间,永远可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