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献成
现在想中签一场国际田联金标马拉松赛事,已成为一名大众跑者的奢望了。幸运的是,我的报名成绩刚好挤进2025哈尔滨马拉松直通标准。
哈尔滨兴起于中东铁路,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二十世纪初号称“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其历史脉络独特而鲜明,宛如一首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变奏曲。而中央大街是最具展现这一特色的地方,据说全国最美的100栋建筑,中央大街占了4栋——马迭尔宾馆、万国洋行、秋林公社、肖克庭院。
这些百年前的建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回想当年,这里衣香鬓影,西装革履的洋人穿梭如织,充斥着时尚潮流和异域风情。
但中央大街最具特色的,应该是街面的道路——由面包石筑成,每块石头不是平铺,而是竖着砸下去,让整条街的地基非常稳固,传说当年每块面包石价值一块银圆。秋日的阳光从街道两边撑开的枝叶中洒进来,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流淌在百年的面包石上,使人的内心变得宁静和安详,脚步也自然放慢,一种安静、祥和与怀旧的情愫在心里漫开,远离现代的喧嚣与浮躁,仿佛时光重回百年前的“中国大街”。
中央大街往北走到头,矗立着高耸的防洪纪念塔,纪念塔的东西两侧是绿树成荫的斯大林公园。在北面横亘着的,是宽阔的松花江。我是第一次站在松花江边,望着那宽阔的江面、苍茫的江水,脑子里自然回响起《松花江上》的旋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种苍茫与厚重、深沉与悲怆油然而生。而如今中华盛世,光耀寰宇,松花江翻涌着的是黑土滋养的浪,如希望之花,裹挟着她的繁荣与昌盛奔涌向前。
参观完,便进入这次哈尔滨之行的正题——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领参赛包。沉重的参赛包,尽显哈马组委会的“豪横”。场馆周边还有马拉松博览会,但我已无心停留,直接坐地铁回宾馆。
次日早上,吃完早饭从宾馆出发时刚过6点,街道上已汇聚了许多同行的跑者。找到自己的存包区,存完包后便准备入场。我分在B区,是第二枪起跑。哈尔滨的赛道虽然宽敞,但选手太多,前3公里依然跑不开,配速均在5分开外。16公里处,我追上了330的“兔子”(配速员)。
沿途的补给站人满为患,在马拉松界,哈马号称“补给流水席的天花板”,有些人甚至根本就是冲着哈马的“流水席”而来。将近27公里时,我用完了自带的补给,便决定进27.5公里的补给站。这是我第一次亲密接触哈马“流水席”,也是我哈马后半程的转折点——小姐姐非常热情,一杯格瓦斯刚上手,哈肉联的红肠又递了过来。本就内心动摇的我,干脆停下来吃饱喝足。剩下的15公里,我也开始转换到“吃喝模式”,逢站必进,逢进必吃饱喝足,一场极限运动竟翻转成了美食享受。最终,我以3小时56分01秒安全完赛,这也是我所跑过的马拉松中,完赛最轻松的一次。
所以想想,人生路远,得学会和自己和解。哈尔滨虽然以冬天吸引人,但秋天的哈尔滨依然迷人。我很想留下来更深入地接触这座城,可惜时间有限。再见了,美丽的哈尔滨、热情的哈尔滨、人文的哈尔滨、豪横的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