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盲人旅客 冯涛摄
培训铁路业务知识 薛荣摄 蒋雨鸥
一座日均客流超过20万人次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需要多少双明亮的“眼”、坚实的“手”,才能稳稳擎起每一位旅客的美好出行?
答案,写在2024年7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党旗映照下,合肥站党委与合肥市南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党工委,共同签署了合肥南站枢纽站区党建联建协议书,铁路服务品牌“皖美之旅”与地方志愿者服务组织“驿路红枫”,通过党建联建,开辟了“路地协同”志愿服务的广阔新天地。
“银发族”融入“铁路蓝” 合肥南站川流不息的人潮中,一群银发“红马甲”格外亮眼,他们是合肥市包河区高铁南站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成员。这是一支由146名当地退休老人组成的特殊队伍,曾经的讲台耕耘者、白衣天使、政法先锋、公安卫士、铁道老兵,如今褪下职业装束,换上了志愿者红装,银发闪烁、步履矫健,穿梭于进站口、扶梯旁、大厅内、服务台,成为合肥南站最耀眼的星芒。
党建联建协议书的签署,让这群平均年龄高达65岁的“银发红枫”,成为一支更为规范、更为专业、更具效率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合肥站党委以路地党建联建为契机,聚焦重点旅客出行痛点,对志愿帮扶流程进行了规范升级:精心梳理并发布涵盖60项内容的合肥高铁南站枢纽站区服务事项清单,服务内容全覆盖,服务项目精准化;联合商定重点旅客帮扶工作流程,规范红枫驿站等专项服务机构的执行标准和程序,确保联建协议体现在工作落实中。
“这个《关于规范重点旅客帮扶工作流程的通知》,就是一张绘满责任与关爱的美好蓝图。”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合肥南站客运值班员胡培培,身着笔挺的“铁路蓝”制服,站在一群热情洋溢的银发“红马甲”中间,细致入微地讲解着为特殊重点旅客量身定制的精细化服务规范。
胡培培强调的“蓝图”,为“红枫”志愿者澎湃的爱心,锚定了更精准的坐标、注入了更专业的动能。尤其对于即时帮扶,新规织就了严密的保障网:服务完成,即刻翔实填写《特殊重点旅客服务统计表》,让服务更系统严谨;同时,原红枫驿站“400热线”也汇入铁路12306“主动脉”,实现资源整合与效能跃升。
规范之要,赢在落实。2025年1月12日,一场以“融合枫桥智慧与六尺巷精神,共创南站志愿服务新篇章”为主题的集中培训,点燃了百余名志愿者的行动热情。
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其真谛在于明察秋毫、源头化解;六尺巷精神: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其精髓在于礼让谦和、换位思考。
合肥站党委立足深厚传统文化,在六尺巷“听、辨、劝、借、让、和”六字古法之上,匠心独运,创新提炼出“聆、析、导、联、让、融”的“六字服务心法”。通过专题培训,将中华治理智慧的精髓,播撒进车站服务的沃土,共同培育一个核心要义:关切在服务之前,共情于引导之中。
“让旅客‘既走得了,更走得好’,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为了让联建更具效能,胡培培倾力整合了50余份应急预案,精确概括了200多条沟通“金句”,编纂成册,成为志愿者的“实战宝典”。
她笑着补充道:“上岗之前,我们要先‘考一考’大家呢!根据现场实操和应答表现评分,只有成绩优秀的志愿者,才能正式‘持证上岗’。”
植根传统文化,培育现代标准。合肥站党委在党建联建的广阔舞台上,将“银发族”与“铁路蓝”、古老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的服务体系融会贯通,淬炼升华,推动志愿服务向着长效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夕阳红”温暖“游子意” 这群平均年龄65岁的“银发红枫”们,事实上已经在合肥南站活跃了近10个寒暑。
如今通过党建联建之桥,跨越“路地”藩篱,让“红枫”们真正融入铁路志愿体系,在组织共建的归属感中,将皱纹与白发间的温厚与包容,悄然酿成醇美感人的贴心服务——恰是这份岁月酝酿的“醇厚”,让他们在“夕阳红”与“铁路蓝”辉映的天地间,书写了车站最温暖的服务故事。
“明年,我就70岁了,到协会规定的‘二次退休’年纪,”一头银丝的党员志愿者张小莹,退休前是位医务工作者,提起志愿服务,她笑容温煦,“特别珍惜这段服务时光,促使我全身心地去理解、去渴望帮助,看到那些旅客啊,就像看到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待晨光促,心知岁月遒。这些“红枫”志愿者,恰如儿时记忆里永远带着温和包容、亲和微笑的邻家阿婆阿公,用暖意熨帖着每一位“孩子”的人生初旅。
“党建联建后,‘红枫’与‘皖美’深度融合,在合肥站党委的组织领导和规范引导下,志愿者之路走得更稳、更远、更有底气、更显温暖。”合肥站党委副书记胡非非介绍。
去年初夏,张小莹正推着轮椅护送重点旅客,途经11A检票口,目光被一位风尘仆仆的青年吸引。他身旁堆着几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其中一只豁开大口,仅用一件破旧衣衫勉强捆扎。张小莹默默记下,折返时寻到他,将他引至“皖美之旅”服务台。
在服务台工作人员汪琴协助下,张小莹用胶带一圈圈、一层层地加固裂口,汗水顺着银发滴落。起初一脸漠然的青年,看着这位白发老人为自己忙得满头大汗,深为感动。他拉开另一只包,倒出半袋荔枝:“阿姨,我在广东干活,厂子倒了,工资没结,就剩这些抵债的荔枝……您收下这点心意吧。”张小莹刚要婉拒,青年忽地苦笑一声,将剩余行李推向服务台:“都给你们了,我没脸回家,反正也用不上了!”说罢转身欲走。
张小莹心头猛地一紧——这孩子状态不对!不能让他这样离开!“孩子——”一声急唤冲口而出。青年顿步回望。张小莹的目光落在他手中那件破旧长衫上,灵光一闪:“衣裳破了,阿婆给你缝缝吧。不管去哪儿,咱都得体体面面的,是不是?”青年犹豫片刻,默默递过衣服,工作人员汪琴迅速找出针线包。
张小莹寻了处靠窗的座位,对着倾泻而入的阳光,眯起眼,引线穿针。暖阳为她镀上一层柔和光晕,银发如丝,微微闪亮。这“慈母手中线”的静谧画面,悄然叩开了游子青年的心扉。他哽咽倾诉着苦力打拼的艰辛、沦落异乡的挫败、无颜返乡的愧疚……
张小莹静静聆听,陪他落泪,待他宣泄稍缓,才握着他的手,郑重劝慰:“孩子,这世上没有回不去的家,没有不盼儿归的父母!你的平安,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张小莹抖开缝补妥当的衣衫,轻轻披回青年肩上,温言鼓励:“你还年轻,‘卷土重来未可知’!只要人在,希望就在!”
青年抹去泪水,走出几步,忽又折返,哽咽道:“阿婆,您让我想起了妈妈,我很久没见她了,我能抱抱您吗?”热泪瞬间涌上张小莹的眼眶,她张开双臂,拥住这颗千疮百孔的心:“好孩子,想妈就回家!养足精神再出发。记住,你不是孤军奋战,来到合肥南站,这群‘红马甲’,就是你的亲人!”
一针一线,补缀尊严;一言一语,缝合希望;一个拥抱,燃起新的斗志。这“慈母”手中线,纾解的何止是一位“游子意”?它穿引的是人间至暖,抚平的是漂泊之伤。
“新机制”焕发“绚彩途” 暑运首日的人潮中,九旬老人颤巍巍的身影牵动了裴惠丽的目光。她忍着脚踝处旧伤快步上前,接过大娘沉甸甸的行李。“闺女在上海,没法送我,可她说了,看见‘红马甲’就能顺利回家!”老人眼底的笑意,让原本脚踝带伤、萌生退意的裴惠丽瞬间泪涌。正是这种滚烫的信任,坚定了“红”与“蓝”的联建之路、融合之旅。
党建联建机制,把“单一扶助”淬炼为“制度精钢”——至诚服务+科学机制,让一份份赤诚的温暖,耦合为排除万难的力量。
裴惠丽搀扶的老人,恰是服务规范中所定义的“即时帮扶旅客”。在胡培培的培训中,七类特殊旅客的帮扶流程早已烙印在志愿者心间:“年长无陪伴者提前15天预约,全流程无缝衔接。”此刻,裴惠丽利落填写统计表,车次、站点、联系方式在指尖精准流转。“应录必录”的制度原则,保障服务全程可追溯、可复盘,铁路当班负责人当日审核归档,形成严谨的信息闭环。
党建联建机制,将车站服务升华为城市品格——应急预案+精准操作,让一次次突发的危机,在紧张有序中化解。
今年7月,“红枫”志愿者、退休医生张俊华的对讲机骤响:“北进站口有人晕倒!”她冲出服务台,“皖美之旅”工作人员薛荣肩扛急救箱紧随其后。张俊华跪地听诊、冰袋降温、盐水补液,薛荣同步疏散人群、联系救护车——中暑旅客逐渐恢复意识。三日后,未署名的感谢信飞入服务台:“谢谢你们,合肥南站是座美丽的车站,合肥是座温暖的城市!”
党建联建机制,用党员初心熔铸成党建丰碑——党建联建+宗旨实践,将无数党员形象,镌刻成“党建强路”的光荣群像。
2025年4月3日,合肥南客运车间、合肥南运转车间及红枫志愿者协会联合召开第一季度服务调度会。会上,张小莹说,有人曾经问我“为何不在家休息,要来吃这份苦”,我现在得到了最好的答案:“我在党的光辉下成长,更要化春泥、护新苗!”这样响亮的回答,也正是合肥站实践党建纲领的生动演绎——当“皖美”之“枫”拂去旅途中的疲惫,当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当六尺巷“聆、析、导、联、让、融”心法中注入青春力量……一颗颗党员徽章,闪亮了一个个挺身而出的胸膛。
党建联建机制,以传统文化融入服务宗旨——文化塑形+红色基因,让一条条服务暖流,汇聚成信仰有力的澎湃江河。
合肥站党委将党建基因植入文化根脉,注重把党建元素、岗位标准、服务特点和“徽文化”结合起来,凸显“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先后建成合肥南站“徽派非遗文化建筑群”和金寨站“红色文化长廊”,精心打造肥东、柘皋等“特色小站文化”,组织“黄梅戏精品到车站”,形成具有徽派特色、文明特征、展示城市形象的车站文化景观。今年,合肥站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
党建联建根系,深植枢纽沃土;片片银发“红枫”,点缀“皖美”旅途。合肥南站从进站口到出站口,多了上百双敏锐的眼睛、添了上百双有力的臂膀。2025年初,集团公司公布对所辖的长三角地区48个重点客站2024年度满意度测评结果,合肥南站脱颖而出,位列第一。
一座车站与一座城市的深情联动,让涓埃之力汇聚成滔滔暖流,温暖着南来北往的行色匆匆,让合肥南站成为传递城市文明、见证人间情暖的温馨港湾,让每一段匆匆旅程,都成为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温度的心灵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