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凌空阳澄湖

铁路纪实
  郭东超
  秋天,空气中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在夜晚里显得有气无力。前不久,在沪宁城际铁路昆山南至阳澄湖K52通道门前,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的14名接触网工整齐列队,正在做上道安全预想。
  “更换棘轮补偿绳时间紧、任务重,大家一定要按照白天预想的流程做好配合……”通道门前,重点维修车间专修队作业负责人梁康反复叮嘱。
  “接触网棘轮补偿装置能够敏锐感知接触线、承力索线材热胀冷缩导致的张力变化,‘指挥’坠砣上升下降,自动调节线索张力,对确保高铁列车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该段副段长郑镜的目光始终盯控着现场,“今天就是将段6C检测组发现的两处补偿绳断丝进行克缺。”
  月光如水,洒在阳澄湖上,微风掠过湖面泛起涟漪。在这静谧之中,另一番火热景象正在上演。
  “调度命令已核对正确,通道门、线路行别已确认,接地封线接挂完毕,可以开始作业。”确认好作业杆号,专修队职工倪飞蹲身系紧脚扣卡扣,将腰间的安全带牢牢套在支柱上,双臂交替发力,顺着支柱向上攀爬。待到作业位置,他打牢安全绳,双腿站在坠砣架上,在高空“闪、转、腾、挪”,熟练地安装紧线器,迅速调整好紧线器位置,再将链条葫芦与紧线器连接,确认妥当后,双手交替稳稳地扳动链条葫芦进行紧线作业。
  “拉,拉,拉,使劲儿!”地面人员紧紧拉住尼龙绳,协同发力,旧棘轮在地面绳索的牵引下缓缓落地。
  “大家注意棘轮与绝缘子的距离。”梁康紧紧盯着作业人员的动作,头灯的光束不断扫过棘轮牵引上拉的轨迹,高声提示关键技术参数,新棘轮稳稳当当地被拉到安装位置。
  更换90公斤重的棘轮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传统的补偿绳更换,需要时间更多,但今天涉及两处作业,采用棘轮含补偿绳整体吊装更换的方式,虽然更重,但是更节省时间。”高强度作业下,青年职工刘凯的汗珠不断滴落在上升的坠砣上,工作服也早就被汗水打湿。
  “补偿绳落槽、圈数达标、接触线下锚坠坨位置达标,补偿绳更换完毕。”没有一丝停歇,刘凯又与工友们向另一个补偿装置走去,夜虽凉,却丝毫盖不住他们身上那股火热的工作劲头。
  次日3时,作业全部结束,在梁康的带领下,当晚共计更换棘轮补偿绳2处,顺利完成计划工作。这只是他们夜间天窗中的一个缩影,这群夜空下的“蜘蛛侠”,用自己的方式,为列车的安全运行,筑起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