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欣 文/摄
合上《铁轨上的中国》这本书,我的目光停留在“职工健康”那一章,此时,手机屏亮起——浙江铁道集团上铁钱江酒店管理群刚刚推送了新动态:“本周举办职工健康休养第16期,130人。”我的工作地、这座曾用名为“钱江疗养院”的建筑,在2017年改制后的8年时间里,正以“健康”为笔,在钱塘江畔续写铁路人的温暖故事。
记得书中说:“铁路精神的传承,藏在每一次与时代的同频共振里。”2017年12月,当“钱江疗养院”更名为“上铁钱江酒店”时,这场改制不是简单的名称更迭,而是一次瞄准“职工健康为主业”的精准转身。彼时,传统疗养模式已难以满足铁路职工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高铁司机长期久坐的腰椎问题,调度员昼夜倒班的睡眠障碍,年轻职工对“轻养生”的新期待……我们的老院长曾经说过:“疗养院的生命力,在于让每一个走进门的人,都能带着更健康的身体出发。”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从“疗养”到“健康管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思路,我们希望把上铁钱江酒店打造成铁路职工的“健康加油站”。
这8年里,“创新”是刻进我们血脉里的关键词,在我们的健康休养墙上,挂着一张“智慧健康地图”:体质检测、中医理疗、八段锦;在我们的餐厅里,有兼顾南北地方口味的营养菜单,并提供绿色健康出行方案。这些“创新”不是花哨的摆设,而是我们从集团公司2000多名铁路职工的健康问卷里“淘”出来的综合需求,是我们团队成员跑遍10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学习交流后“磨”出来的方案。
在我学习的《铁轨上的中国》书中提到,“绿皮车乘务员三代人一杯热水暖一路”之服务传承,而在上铁钱江酒店,这种传承化作了“有温度的健康服务”。一位养路工来我们这里休养,说:“我年轻时修铁轨,你们现在管健康,都是给铁路人‘充电’。”那一刻,我们忽然明白:改制不是割断传统,而是让“服务为本”的初心,在新的时代语境里生长出更鲜活的形态。
当我站在上铁钱江酒店6号楼的顶楼露台,能看见不远处的钱江一桥,一列列火车正启程。8年前,这里还叫“疗养院”,如今,这里已是浙江省首批职工疗休养基地,以及全路一流的职工健康休养机构。正如书中所言:“铁路精神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认真生活、全力奉献的铁路人身上。”
我们上铁钱江酒店的岁月长歌,正是这精神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真正的传承,是让精神在创新中永葆活力;真正的伟大,是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在岁月的沉淀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