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新中国成立后修筑青藏公路纪实(中)
资料图片

  张炳武
  (接上期)

  三、突破险阻,首战告捷
  1954年5月10日,第一、二两个工程队开始分段由格尔木向爱已沟口节节修筑。这段30公里的路基,虽是不毛戈壁,修筑容易,但实际上由于格尔木河历年不断地冲刷,因而沟渠遍布,路基工程量还是很大的。这两个队修筑路基的工程,每天以6华里的速度前进。5天后,两个队同时完成了任务。第一工程队在宋剑伯同志带领下前进到210公里处的“不冻泉”,向楚玛尔修筑。第二工程队前进到73公里“天涯桥”南500公尺处,向纳赤台修筑。第三工程队前进到32公里处的爱已沟口,向57公里处的干沟北坡修筑,限7天完成,完成后即前进到97公里的纳赤台向不冻泉修筑。第四工程队前进到67公里的雪水河南岸,第五工程队前时到雪水河北岸。两岸工程限25天完成。指挥部从第四、五工程队到雪水河专门督导两岸工程进度。第六工程队接第三工程队干沟北坡,向雪沙河中北岸修筑,限3天完成后即参加雪水河工程。
  “爱己沟”是慕生忠为了做格尔木的第一代人而以音译命名的。爱己沟口是柴达木盆地进入青藏高原的起点,海拔为3150米②,两旁山峰纵横,均在4000米以上。中间是格尔木河,傍河两岸为河水冲刷成的悬崖峭壁,深度为50至70米上下,傍山的路基上也是山洪冲刷的横断干沟,一般深度为10至20米上下。
  雪水河水流湍急,往下50多米汇流于格尔木河。河的两岸为二三十公尺高的悬崖绝壁,其坚硬度相当大。经过实际测验,用十字镐掘挖十几下,只能挖下8公分深的一个坑子,四周没有裂痕。我们的工具很简陋,每队只在20把十字镐,又没有任何爆破设施,如在限期内完成试修任务,年终通车拉萨,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指挥部曾充分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并经过3天的施工试验,才达到定额的85%。为此,指挥部充分发动全体员工,开展劳动竞赛,规定评比标准和等级,发给奖金和一些物品。在竞赛过程中,人人干劲冲天,个个突破指标,劳动号子响彻云霄,惊天动地,形成了一幅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是值得大书特书而载入史册的。
  在竞赛中,涌现出不少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有些员工超额几倍完成了评比指标;有的手打起了泡,流血化脓,仍然坚持劳动,不下工地;有些十字镐挖秃了,他们就用牛粪烧红,放在石头上砸尖使用;有的不怕缺氧头晕,不怕高山反应,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种不怕艰苦、不怕流血的苦干精神,很快就形成了一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洪流,任何艰难险阻,也挡不住、压不倒。这就是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上开路先锋的英雄形象。
  这项工程提前7天完成了任务。在总结大会上,慕政委根据评比结果,分别授予“标兵班”“突击队”“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并颁发了红旗和奖金,有力地鼓舞了全体员工,为完成下一段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段工程试修的情况是这样的:
  (一)天涯桥:离格尔木73公里,有一道石峡,宽4.5公尺,深34公尺,长约1000多公尺。如果沿着人畜行走的羊肠石道来修筑,其工程量是很大的。因此在雪水河施工中,我们先派去员工20人修好路基和桥基,并在兰州做好桥架和面板,提前运来,在桥基处进行安装,保证了试修的通车。当时慕生忠就命名它为“无涯桥”。
  (二)纳赤台:距格尔木94公里,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在当时由于运输困难,将所带的一尊铜佛存放此处,故名“纳赤台”。台下有一泉,供人畜饮水,慕政委就命名为“昆仑泉”。此后,公路养护段、兵站、运输站,均设在此处。
  从纳赤台到昆仑山口一段,在路线设置上,路基全部沿格尔木河道内弯曲修筑,由于夏季冰雪融化,随时有被冲毁的危险,并经常发生阻车事故,因而工程既复杂又艰巨,大部分都要改线。这段80多公里的工程,留第三工程队返修,直到拉萨通车时,才完成了任务。
  (三)楚玛尔河:距格尔木234公里,是长江三大源流的北支,发源于昆仑山的可可西里山,源头距此线路跨河约102公里。这里河宽为80公尺,水深60公分上下,流速2米/秒。我们在这里就地取石填铺成160公尺的水底路基,使河水平均在30公分上下。完工后,为了保证顺利通行,我和第一工程队在此继续进行加固,第二工程队由楚玛尔河南岸向可可西里整修。
  (四)五道梁:是由楚玛尔河至可可西里的一段,有60多公里长,中间接连5道山梁。梁上很平坦,车辆可以随便通行。但在两梁之间都有一条夏秋为河,冬春干涸成路的地段。正当夏季,车辆无法通行,就要铺成过水路面或涵洞。当地没有石料,我们就组织人力和驼队到6公里处去驮运;没有土方,我们就用麻袋背的背,抬的抬,千方百计,完成了路基任务。
  7月27日,陕、甘、青三省代表团迎接西藏工委副书记范明同志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车队也到达了,员工们就地迎接和欢送。又继续加修两日,到7月31日,全体员工集中在可可西里。“八一”建军节这天,举行庆祝大会,热烈庆贺试修任务胜利完工。慕政委作了总结报告,鼓励全体员工再接再厉,乘胜前进,决心争取在年终前通车拉萨,胜利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四、奋战在沱沱河上
  甘肃河西走廊的峡东火车站到格尔木一段,在试修前,当时彭总在地图上划了一下说:“这就是半壁河山的空白!”这一指示,深深地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上。慕生忠根据彭总的指示,在试修中,派贾志朴和哈萨克族向导斯依买恩进行了踏勘。在给我们下达具体任务时,决定原运输第二站站长齐天然带干部一人、工人40人,卡车1辆,前往峡东火车站向格尔木修筑;宋剑伯、张兆祥两同志带领三个半工程队,轮流向前修筑,我带领一个半工程队随后整修。
  部署完毕,慕生忠赶往北京向国务院和彭总汇报。彭总指示由军费内拨款200万元,工兵1000人,汽车100辆进行支援。他返回后,对我重新下达了任务。工兵预计在10月下旬进入工地,命我在9月3日前赶修到沱沱河,一定要完成任务。我以任务紧迫,而将北麓河整修工程交给席上珍的半个工程队,我即带第四工程队按时到达沱沱河。
  北麓河,在风火山的南山脚下,是通天河的一条支流,河宽只有3公尺,水深20公分,河床宽约300公尺,全是泥沙,深度为30多公分,再下为永冻层。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铲去泥沙,垫铺石片,有效地防止了翻浆。
  沱沱河即穆兰乌伦河,是长江三大源流的主流,发源于祖尔肯乌拉山之北。此处河床宽约1060公尺,河槽宽283公尺,最深处为1:4米流速4.8米/秒,河底全为流沙。
  9月4日,我队20名班长和各班有经验的工人,集体想办法,提措施,确定分流地点、测定路线,标出路基平面,研究制订出整个踏勘计划。当时由我带领100名工人,检石料和铺路基;周宗汉、王鹏专门负责拉运。分流工程进行了5天,河床内普遍有水,主流最深水位下降到1公尺,流速减到3.1米/秒,达到了我们预定的计划。
  9月15日,席上珍的半个工程队,也到达沱沱河,在南岸就近取石,并用骆驼在7公里的山沟里驮石,两边加铺,很快进展到河槽以内。后来又用大小麻袋,两边在水中装沙填铺,至28日开始合拢。拢口宽32公尺,水深约3公尺,流速5.2米/秒,两边投进的沙袋无影无踪,效果不大。后来利用羊皮筏子,在上流处装沙袋,两边用大绳拉住,每筏装上6个沙袋,将筏子放到拢口,拉绳子把筏子固定后,另外两个人把前面的小绳子用力一拉,筏子就翻倒下去。拉绳人来往移动,使筏子在拢口处来往翻倒,就这样300工人分成3班,昼夜不停,两岸工程很快合拢。在合拢期间,曾遇到多次的大风雨雪,但员工们始终坚持战斗,不下水线,到10月3日下午5时正式合拢。当时气温,在夜间已下降到零下五六度,缓流处普遍结冰,又得改变施工方法。10月10日“过水路面”工程全部完工,又在宽5公尺,长400公尺的过水路面上,两边每隔两公尺砸一根驼杆,再用麻绳连接沙袋或石片,交叉网着,使其不易被水冲走。10月13日上午进行了试车,达到安全通行。下午召开庆祝大会,晚上又举行会餐和晚会,300多员工交心再接再厉,继续前进。
  (未完待续)